伏的成语(共102个)
伏鸾隐鹄
成语解释:伏鸾、隐鹄分别是三国时期魏国邓艾和陆云的别号。后泛指隐居的贤人。
伏阁受读
成语解释:形容恭敬受教。
成语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群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伏处枥下
成语解释:枥:马房。
象老马一样,一辈子都困守在马房里,见闻不广。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俏皮话・鸡》:若汝等伏处枥下,眼界不开,而将来仍不免一杀,何苦我之得开眼界而死者哉。
甘伏下风
成语解释:伏:屈服。
参见[甘拜下风]。縠觫伏罪
成语解释:縠觫:害怕颤抖的样子。
十分害怕,浑身颤抖地表示认罪。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二人一同入朝,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縠觫伏罪之语。
将飞翼伏
成语解释:翼:翅膀。
伏:收拢。
鸟在将要飞起的时候,先收拢翅膀。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总是要先潜伏收敛。理冤摘伏
成语解释:伸雪冤屈,揭发奸慝。
理冤擿伏
成语解释:理:治理;擿伏:揭发隐秘的坏事。
伸雪冤屈,揭发隐秘的坏事。成语出处: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绝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
鹿伏鹤行
成语解释:指像鹿那样潜伏,像鹤一样飞行。形容小心警惕的样子。
埋头伏案
成语解释:案,桌子。形容勤读或专心写作。
弭耳俯伏
成语解释:弭耳:温驯的样子。
俯首帖耳的样子。成语出处:《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擒奸摘伏
成语解释:擒获暴露的坏人,揭露隐藏着的歹徒。
成语出处:《续古文苑・无名氏虞候郑府君墓志铭>》:“擒奸摘伏,抚弱遏强,井邑肃然。”
蛇行匍伏
成语解释:四肢著地,像蛇一样委屈俯伏的爬行。原指委屈爬行向人请罪,也可用来形容降低身体以便利做事。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宴,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神藏鬼伏
成语解释:比喻变化莫测。
成语出处:唐・司空图《漫书》诗:“世路快心无好事,恩门嘉话合书绅。神藏鬼伏能千变,亦胜忘机避要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