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的成语(共102个)
- 思潮起伏- 成语解释:思想活动极频繁。 - 成语出处: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着,走出帐篷,站在一个土坡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 
-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成语解释:伏尸:横尸在地。 
 形容杀人众多。-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成语解释:骥:骏马,千里马;枥:马槽。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成语解释: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 成语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福倚祸伏- 成语解释: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 成语出处:《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鸡伏鹄卵- 成语解释:伏:孵卵;鹄:天鹅。 
 用鸡来孵天鹅蛋。比喻才小难当大任。-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庚桑楚》:“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 
- 十面埋伏- 成语解释: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 成语出处:《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胯下蒲伏- 成语解释: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 
 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 成语出处:宋・秦观《人材》:“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 
- 不伏水土- 成语解释:水土:指一地的饮水、气候、环境等。 
 不能适应某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成语出处: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伏水土,远乡羁旅,疾役杀伤。” 
- 发擿奸伏- 成语解释:发:揭发。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法雄传》:“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 
- 不伏烧埋- 成语解释: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 
 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成语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若不打,这顽皮不改。” 
- 走伏无地- 成语解释: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 老骥伏枥- 成语解释:骥:千里马;枥:马槽。 
 伏枥:就着马槽吃食。
 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发奸擿伏- 成语解释: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其发奸擿伏如神。” 
- 做小伏低- 成语解释: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 成语出处: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他那里做小伏低劝芳醑,将一杯满饮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