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的成语(共240个)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成语解释:长:助长。
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成语解释: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
成语解释:长:助长。
指助长别人的声势,轻视自己的力量。成语出处:鲁迅《同意和解释》:“这原是国货,何苦违背民族主义,引用外国的学说和事实——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呢?”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成语解释: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成语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诗以言志
成语解释: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
成语出处:《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赍志没地
成语解释:赍:怀抱着,带着;没:死。
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比物此志
成语解释: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
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成语出处:东汉・贾谊《新书・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诗以道志
成语解释:志:志向,意志。
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27年》:“伯有将为戳矣,诗以道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矢志不渝
成语解释:表示永远不变心。
成语出处:《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有志之士
成语解释:指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箕山之志
成语解释: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同“箕山之节”。
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也。”
赍志而殁
成语解释:赍:怀抱着,带着;殁:死。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誓无二志
成语解释:二志:二心。
立誓决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
不以辞害志
成语解释: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
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隐居求志
成语解释: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