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的成语(共150个)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成语解释:令:命名,引申为施教;齐:使整齐。
指用政治道义教育部队,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伐。成语出处:《孙子兵法・行军篇》: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内修政治,外治武备
成语解释:修:修治;政治:政策;治:管理;武备:军备。
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做好军事准备。成语出处:战国・吴起《吴子・图国篇》卷一: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成语解释:文:文德,指政治;武:武功,指军事;附众:使大家亲近;威:威服。
旧指在政治上能团结部下,在军事上能威震敌人。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弄文轻武
成语解释:弄:戏弄,玩弄。
耍弄文士的策略,轻视运用武力。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5回:“绍怒曰:‘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大义!’”
文治武力
成语解释: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
一元大武
成语解释:指古时祭祀用的牛。
成语出处:《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
偃武兴文
成语解释:同“偃武修文”。
成语出处:《汉书・循吏传・黄霸》:“太尉官罢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兴文也。”
广武之叹
成语解释:广武:地名。
为缺乏能人反使徒有虚名的人得意于一时而发出的感叹。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
文武兼全
成语解释:同时具有文才和武才。指文武双全。
成语出处:《宋书・氐胡传》:杨文德志气果到,文武兼全,乘机潜奋,殊功仍集,告捷归诚,献俘万里,朝无暂土,树难自肃,休烈昭著,朕甚嘉焉。
神武挂冠
成语解释: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 隐逸传下 陶弘景》。后以“神武挂冠”指辞官隐居。
成语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挂冠神武
成语解释:指辞官隐居。
成语出处:《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文武两全
成语解释:文:文才;武:武艺。
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成语出处:《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扬武耀威
成语解释:见“扬威曜武”。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臣已有退诸葛亮之计。不用魏军扬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扬威耀武
成语解释:见“扬威曜武”。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扬威耀武显神通,走石飞沙弄本事。”
武艺超群
成语解释:武艺:武术上的本领。
也指军事、战斗的本领。形容武艺高强,超出一般人。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据这柴大官人,名闻寰海,声播天下的人,教头若非武艺超群,他如何肯荐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