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的成语(共167个)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成语解释: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事缓则圆
成语解释: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成语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
日中则昃
成语解释:昃:太阳偏西。
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语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物盛则衰
成语解释:事物繁盛到极点就会衰败。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稍纵则逝
成语解释:纵:放松;逝:失去。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成语出处: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栝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物至则反
成语解释:同“物极则反”。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
大杖则走
成语解释:杖:木棍;走:逃跑。
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日中则移
成语解释:同“日中则昃”。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物不平则鸣
成语解释:平:公平;鸣:发出声音。
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成语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自用则小
成语解释: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人求教。
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成语出处:《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偏信则暗
成语解释: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暗:糊涂。
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月盈则食
成语解释:指月满时才会发生月食。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成语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率由旧则
成语解释:率:遵循;旧则:老法规。
完全依循旧规办事。同“率由旧章”。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万邦既化,率由旧则。”
耳闻则诵
成语解释: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成语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好问则裕
成语解释:好:喜欢;裕:富裕。
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成语出处:《尚书・汤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