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的成语(共167个)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成语解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比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成语出处:《孙卿子》:“孔子对鲁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不危焉。’”
合则留,不合则去
成语解释:合:投契,融洽。
意见相合就留下共事,不合就离开。成语出处:宋・苏轼《范增论》:“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项羽以成功名,陋矣。”
欲速则不达
成语解释: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成语解释:移:迁移。
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满圆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成语解释:杖:用棍子打。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小菙则待笞,大杖则逃。”
学而不思则罔
成语解释:罔:同“惘”,迷惑。
只读书而不肯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成语解释:用:任用;行:做,实行;舍:不用;藏:退隐。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成语解释:唐代以后说书艺人用语,有话要说的话,就讲得长,没话要说的话,就简单讲几句。
成语出处: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七回:“且说洪秀全、胡以晃、韦昌辉、洪仁发数人离开桂平县城,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奔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一日到了金田。”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
成语解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
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达则兼善天下
成语解释:达:显贵。
得志做了大官,就也把天下治理好。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成语解释: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从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
成语出处:《北史・吐谷浑传》:“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也。”
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
成语解释: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
成语出处:清・程允开《幼学故事琼林・夫妇》:“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天地配以阴阳。”
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成语解释:附:依附,归附;扬:飞扬。
饿了就来归附,饱了就飞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来依附,得志时就远走高飞,忘恩负义。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成语解释:昃:太阳偏西。
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盛极必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成语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成语解释:行:出行;舆:车子;止:休息;席:坐席。
出行时车子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两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