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的成语(共91个)
吞言咽理
成语解释: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成语出处:《南史・王藻传》:“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饮冰吞檗
成语解释:见“饮冰食蘖”。
成语出处:明・袁宗道《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网漏吞舟之鱼
成语解释: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
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吞舟之鱼,不游枝流
成语解释:大鱼不在小河里游。比喻志节高尚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成语出处:《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咽苦吞甘
成语解释:犹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想着我咽苦吞甘,十月怀耽,乳哺三年。”
鲸吞虎据
成语解释:鲸吞:像鲸一样吞食;据:盘踞。
像鲸鱼和老虎一样穷凶极恶地吞食与占据猎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财物。成语出处:《旧唐书・萧铣等传论》:“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
轻吞慢吐
成语解释: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吐词缓慢。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妥娘唱毕,大家又称赞了一会儿,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嘹嘹呖呖,唱将起来。”
气断声吞
成语解释: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吞声忍泣
成语解释: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
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一毛吞海
成语解释:毛:同“蚝”,蛤蜊。
一只蛤蜊吞吸海水。比喻无损于事。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五: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
吞牛之气
成语解释:形容气势很盛。
成语出处: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
狼吞虎餐
成语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成语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3回:“他们把饭煮熟,菜烧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麦场上,狼吞虎餐的吃。”
鳌掷鲸吞
成语解释:比喻文辞气势磅礴,跌宕起伏。亦作“鳌掷鲸呿”。
成语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龙浮马负之图,已曾抉奥运会;鳌掷鲸吞之句,无不深研。”
屏气吞声
成语解释:犹言忍气吞声。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啮雪吞毡
成语解释: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事见《汉书·苏建传》。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
成语出处: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二十一出:“啮雪吞毡,苏卿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这糠呵!纵然吃些何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