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的成语(共91个)
动心忍性
成语解释: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
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忍辱含垢
成语解释:忍、含:忍受。
忍受耻辱。成语出处:汉・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含垢忍辱
成语解释:含:包容;垢:通“诟”;耻辱。
指容忍耻辱。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
含垢忍耻
成语解释:忍受耻辱。
成语出处: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惨不忍闻
成语解释:惨:悲惨;凄惨;闻:听见。
悲惨得不忍听下去。成语出处: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
目不忍睹
成语解释:睹:看。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成语出处: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而军士之折臂断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目不忍视
成语解释: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七卷:“钦宗听罢,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泪落,目不忍视。”
耳不忍闻
成语解释: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痛不可忍
成语解释:忍:忍耐。
疼痛或悲痛到极点,以至于忍受不了。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甲志・人生鳖》:“稍久左右噬食,痛不可忍,凡月余而死。”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解释: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成语出处:《晋书・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成语解释:此:这;孰:哪个;容:容忍。
如果这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成语出处:《南齐书・张敬儿传》:“履霜于开运之辰,坚冰于嗣业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是可忍,孰不可容
成语解释:是:这个;孰:什么。
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绝不能容忍。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毕、原、……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目不忍见,耳不堪闻
成语解释:堪:可。
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成语出处: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堪闻者。”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成语解释:不忍心看,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成语出处:康有为《大同书》乙部:“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累一月描写之,当无人不恻动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视,耳不忍闻矣。”
于心不忍
成语解释:指对某人或处理某事物心存怜悯。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