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的成语(共72个)
啼笑皆非
成语解释: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为既令人感到难堪;又令人觉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成语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验作人难。”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成语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成语出处:清・黄宗羲《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解释:唳:鸟鸣。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路人皆知
成语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成语出处: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尽人皆知
成语解释:尽:全部。
所有的人都知道。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妇孺皆知
成语解释:孺:小孩子。
妇女和小孩子全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的简单事物。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3回:“果如张仙所言,形于诗歌,扮为杂剧,弄得妇孺皆知。”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成语解释: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
人人皆知
成语解释:皆:都。
所有的人都知道。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面面皆到
成语解释:见“面面俱到”。
成语出处:清・梁章钜《楹联续话・挽词》:“后数日而部行新令始至,复令改制一联,云:‘来去有前因,遗范难忘联襼日;宽严能并济,新恩惜在盖棺时。’则面面皆到矣。”
在在皆是
成语解释:在在:到处。
到处都是,经常碰到。形容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到处都存在。成语出处:清・袁枚《答友人某论文书》:“仆疑足下于诗文之甘苦,尚未深历,故觉与我争名者在在皆是,而独震于考订家琐屑斑驳以为其传校可必耶?”
一座皆惊
成语解释: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全民皆兵
成语解释: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成语出处: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世人皆知
成语解释:世人:所有人。
指很多人都知道。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28章:“在中国及其执政党内,干部中大山头不明显,但小山头小圈子则处处存在,世人皆知。”
比肩皆是
成语解释: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成语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然雅达通博,不代而生;浮学守株,比肩皆是。”
放诸四海而皆准
成语解释: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成语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