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的成语(共362个)
缩衣节食
成语解释:省吃省穿。泛指生活节俭。
成语出处:宋・陆游《剑南诗稿・秋获歌》:“我愿邻曲谨盖藏,缩衣节食勤耕桑。”
敝衣粝食
成语解释: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顿。
成语出处:宋・曾巩《徐复传》:“穷阎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
衣食父母
成语解释: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指赖以为生的人。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相体裁衣
成语解释:相:视。
量体裁衣,比喻根据实际具体情况而做出计划和行事。成语出处:清・李渔《巧团圆・认母》:“且把他性情伎俩数说一番,看他做得什么事来,然后相体裁衣,把个地位安顿他便了。”
鹑衣百结
成语解释:鹑衣:像鹌鹑鸟尾巴那样的衣服;百结: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身上穿的衣服补丁多;连缀起来就像鹌鹑鸟的秃尾巴。形容衣服破烂不堪。成语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时有一人,鹑衣百结,颜貌憔悴,亦往庙所。”
布衣韦带
成语解释: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褒衣博带
成语解释:褒、博:形容宽大。
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隽不疑传》:“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白衣公卿
成语解释:古时指进士。唐代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资望。
成语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白衣秀士
成语解释: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成语出处: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休道是他,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布衣黔首
成语解释:布衣:称呼平民;黔首:战国及秦代称呼百姓。
古代指一般百姓。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
衣架饭囊
成语解释: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饭囊衣架
成语解释:囊:口袋。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之人。成语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空一带江山,江山如画;止不过饭囊,饭囊衣架,塞满长安乱似麻。”
衣冠禽兽
成语解释:穿衣服戴帽子的畜牲(衣:穿衣;冠:戴帽)。
指品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
牛衣夜哭
成语解释:见“牛衣对泣”。
成语出处:唐・温庭筠《上裴舍人启》:“今则阮路兴悲,商歌结恨;牛衣夜哭,马柱晨吟。”
鲜衣怒马
成语解释: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成语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