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的成语(共40个)
高人一等
成语解释:超过一般人。比别人高出一个等级。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与沈敬甫七首》:“钦甫云:更似高人一筹也。”
非同等闲
成语解释:非:不;等闲:寻常,一般。
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成语出处:《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抛弃了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个非同等闲的人。”
低人一等
成语解释:比别人低一个等级。
成语出处: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在这个家庭中,他从小就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
视为等闲
成语解释:等闲:无关紧要。
把它看成无关紧要,不予重视。成语出处: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视为等闲而不用。”
等米下锅
成语解释: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6回:“岂但不肯多出钱,照时值估价,还要少几两,分明知道我等米下锅,要杀我的巧。”
等价连城
成语解释:同样价值连城。比喻同样贵重。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儒林传・范缜》:“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騄骊,俱致千里。”
加人一等
成语解释:加:超过。
超过别人一等。比喻学问才能超过一般人。也指争强好胜。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著述等身
成语解释:著述:编写的著作。
写的书摞起来和自己的身高相等。形容著作极多。亦作“著作等身”。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
等而上之
成语解释: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成语出处:宋・朱燮《絜斋集・高鞅论》:“古者五家置一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等因奉此
成语解释:旧时公文用语。“等因”用以结束表示理由说明原因的“上文”;“奉此”用以引起表示重心所在的“下文”。现多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成语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等礼相亢
成语解释: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
同休等戚
成语解释:见“同休共戚”。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费诗传》:“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价等连城
成语解释:谓价值等于连成一片的许多城池。
成语出处:《北史・彭城王勰传》:“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著书等身
成语解释: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成语出处:元《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齐量等观
成语解释:同“等量齐观”。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清・何守奇评:“齐量等观,则词林诸公,安非出于造物之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