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的成语(共92个)
- 以夷攻夷- 成语解释: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 成语出处:《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明史・李材传》:“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 掠地攻城- 成语解释: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 -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 攻心为上- 成语解释: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 成语出处:晋・习凿齿《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成语解释:进:前进;退:退却;守:防守,固守。 
 前进可以攻击,后退可以固守。比喻进攻和防守都有主动权。-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菎山县倭寇始末书》:“凡此数事,果能断自乃心,豫有成算,则用足兵强,形势险固,人心坚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 进可以攻,据可以守- 成语解释:进:前进;退:退却;据:占据。 
 前进可以攻击,后退可以固守。比喻进攻和防守都有主动权。- 成语出处:刘流《烈火金刚》第29回:“要是利用得好,那是进可以攻,据可以守,游可以击,退可以走。”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成语解释: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成语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成语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 成语出处:语出《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成语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 成语出处:语出《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成语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成语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古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端赖吾能用兵之将,球至于今,邈不可得。” 
-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成语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成语出处: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成语解释: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 成语出处:《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还不觉悟的人就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成语解释:其:敌方;意:意料。 
 乘敌方没有防备突然攻击,行动出乎对方意外。- 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战必胜,攻必取- 成语解释:每次打仗都获胜,每次进攻都攻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 他山攻错- 成语解释: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 -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攻玉以石- 成语解释:攻:加工,制造;以:借用。 
 加工璞玉需借用他山之石。比喻以他人之长,治自己之短。-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