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理的成语(共0个)
再做道理
成语解释:见“再作道理”。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鹰神再来,我再做道理。”
再作道理
成语解释: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不近道理
成语解释: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成语出处:《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钱出来?须亏我。”
知文达理
成语解释:知、达:懂得。
有文化,讲道理。形容有教养。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公道大明
成语解释:公道:公正的原则或道理。
公正的道理得到显扬,正义得到伸张。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郡中缙绅、耆老、邻里,公书公呈,一齐并进,公道大明。”
毋庸置议
成语解释:毋:无:毋庸:不必,无须;置议:进行讨论。
不需要讨论。指事实或道理很清楚。成语出处:清・章炳麟《中国之川喜多大尉袁树勋》:树勋初念该生等未谙情势,但能解散,即可毋庸置议。
一贯万机
成语解释:贯:贯穿。
把一种道理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成语出处:《后汉书・张衡传》: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惊险易者达物伪,故能一贯万机,靡所疑惑,百揆允当,庶绩咸熙。
义切辞严
成语解释:切:恳切,切实。
道理切实,措词严肃。成语出处:明・李开先《十朝诏令序》:其文之古,惟今上足以同之;其治之盛,亦惟今上足以继之。义切辞严,固已见于中兴之诏。
怡然理顺
成语解释:怡然:快乐的样子。
使人心悦又能把道理阐述得很清楚。成语出处: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一面儿理
成语解释:一方面的理由;片面的道理。
不戢自焚
成语解释:戢,平息。是说用兵与用火的道理相通,如果不加以收敛平息,将导致自身毁灭。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义正辞约
成语解释: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义不容隐
成语解释:隐:隐瞒。
就道理上讲不应隐瞒,理应直言。成语出处:南朝・梁・萧衍《立选簿表》:臣总司内外,忧责是任,朝政得失,义不容隐。
失之穿凿
成语解释: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
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义理之说无穷》卷二: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不明事理
成语解释:明:明白,懂得。
不懂得事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