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成语(共0个)
看人说话
成语解释:指不按规矩办事,处理问题因人而异。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
吱哩哇啦
成语解释:象声词。形容大声说话。
成语出处:卢跃刚《大国寡民》:“门关住,吵架呢;吱哩哇啦打娃呢。”
逾规越矩
成语解释:指说话或处事超越规矩。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2回:就是说笑,也要有个分寸,这等逾规越矩的话是不许说的。
吴侬软语
成语解释:吴,今江苏、浙江等地。侬,苏州人称你为侬。软语,语音柔和。专称苏州话的细柔好听,或形容人说话声音柔美细腻。
成语出处:苏轼诗:“语音犹是带吴侬。”
咿哑学语
成语解释:咿哑,小孩子学说话的声音。
成语出处:苏轼诗:「大儿踉锵越门限,小儿咿哑语绣帐。
能说善道
成语解释:道:说,讲。
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成语出处:黄药眠《自纪篇》:“他们都是能说善道的人。”
意简言赅
成语解释:赅:完备。
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成语出处:宋・张载《张子全书・义理》:人之迷经者,盖己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己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不须思而改之,复锄去其繁,使词简而意备。
以言为讳
成语解释: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成语出处:《汉书・梅福传》:“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颜师古注:“妨人之口,法禁严切。”
能言善道
成语解释:道:说,讲。
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由于他绝顶聪明,善于识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所以三年满师。”
颐指气役
成语解释: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役:用神情气色支使人。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
嘴尖舌利
成语解释:说话尖酸刻薄或说话不让人。
成语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六章:“七太嘴尖舌利,插嘴道:‘这个周司令到底有多大年纪,是不是也是个老头?’”
一言已定
成语解释: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程婴,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复言重诺
成语解释:履行诺言,重视答应他人的事。形容说话一定做到。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秦纪:“复言重诺,非信也。”
一语九鼎
成语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枝枝梧梧
成语解释:指人言语不顺,或说话含糊不清,以敷衍应付对方。又作“支支吾吾”。与“支吾其词”、“吞吞吐吐”义同。
成语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吞吞吐吐,枝枝梧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