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姓的成语(共0个)
平民百姓
成语解释:指普通百姓。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个平民百姓,还造得许多恶业否?”
鱼肉百姓
成语解释:鱼肉:指受宰割者。
后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残害无辜的人们。成语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
平头百姓
成语解释:平头:古人不做官的人。
指普通百姓。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黎民百姓
成语解释:指普通老百姓。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勋卫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与民同乐。”
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州官:一州的长官。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公布;公开)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州官:一州的长官。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成语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12章:“可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却是中国政治的一个通病。”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州官:一州的长官。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解释: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成语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衣披群生
成语解释: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众生。
把衣服给百姓穿上或披上。比喻广施恩惠于百姓。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夫子罕言利命仁论》:衣被群生,赡足万类。
一路哭声
成语解释: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
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成语出处: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富弼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黄冠草服
成语解释: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
成语出处:明・唐顺之《与洪方洲郎中书》:“而所谓磊落超脱者,往往出于黄冠草服之间。”
衣被苍生
成语解释:被:同“披”;苍生:百姓。
把衣服给百姓穿上或披上。比喻广施恩惠于百姓。成语出处:唐・释元康《肇论疏》卷上:言垂示文章,作世间之轨则也,有本云,衣被苍生,亦可然也。
务农息民
成语解释:甸:勉力从事。
努力发展家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成语出处:《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四年》: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
师老民困
成语解释:师:军队;老:疲惫。
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成语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下卷》:“杨光运统兵攻广晋,逾年无功,晋主怕师老民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