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的成语(共1282个)
- 明明白白- 成语解释:清清楚楚,明确无误;正大光明。 -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账目已明明白白,并无分文来去。” 
- 赫赫有名- 成语解释: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形容名声极大。也作“赫赫之名”。- 成语出处:晋・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 不明不白- 成语解释:形容不清白、不正派或含糊不清。 -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李生)常与这些轻薄少年,成群结队,驰马试剑,黑夜里往来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 大名鼎鼎- 成语解释: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 -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 安身立命- 成语解释: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 
 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 爱财如命- 成语解释:爱:吝惜;舍不得。 
 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成语出处: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四回:“我想近来世界,不管什么英雄,什么豪杰,都是爱财如命,何况吃官司的,少不免要和那些狼官鼠吏交手,这更没钱不行了。” 
- 百家争鸣- 成语解释: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成语解释: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 成语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 不可名状- 成语解释:名:说出;状:形容。 
 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成语出处:晋・葛洪《神仙记》:“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 不平则鸣- 成语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 
 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不名一钱- 成语解释:名:占有。 
 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 俯首听命- 成语解释:俯:低下;首:头;脑袋。 
 低着脑袋听从命令。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兑之否》:“俯伏听命,不敢动摇。” 
- 顾名思义- 成语解释:顾: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称呼;义:意义;含义。 
 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 见危授命- 成语解释: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奉若神明- 成语解释: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 
 对某人或某事物尊崇信奉得像迷信的人崇信神灵一样。-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