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拼音索引
  4. L
  5. lang

lang的成语(共365个)

  • 前度刘郎

    qián dù liú láng

    成语解释:度:次,回。
    上次去过的刘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来的人。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 炳炳烺烺

    bǐng bǐng lǎnglǎng

    成语解释: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 豺狼成性

    chái láng chéng xìng

    成语解释:豺:一种类似狼的凶残野兽;也叫“豺狗”。
    像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

    成语出处: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加以虺蜴为人,豺狼成性。”

  • 萍踪浪影

    píng zōng làng yǐng

    成语解释:像浮萍、波浪一样无定所。比喻到处漂泊,踪迹无定。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 琅琅上口

    lángláng shàng kǒu

    成语解释: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
    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成语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 鲸波鼍浪

    jīng bō tuó làng

    成语解释:见“鲸涛鼍浪”。

    成语出处: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逮至明代,欧洲诸国日强,精于驾舟,不惮远涉,往往于鲸波鼍浪中探测新地,以为通商互市之区。”

  • 狼突豕窜

    láng tū shǐ cuàn

    成语解释:见“狼奔豕突”。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狼突豕窜,无一尉一堠能少婕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验于事后者也。”

  • 顾曲周郎

    gù qǔ zhōu láng

    成语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豁然开朗

    huò rán kāi lǎng

    成语解释: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
    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霁风朗月

    jī fēng lǎng yuè

    成语解释:和风明月,比喻宽厚祥和的气氛。

    成语出处:柯灵《阿英散文选>序言》:“1962年春,曾有过一度愉快的促膝长谈。那时政治上正好有一段霁风朗月的日子。”

  • 狼号鬼哭

    láng háo guǐ kū

    成语解释:形容哭声凄惨。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 鬼哭狼嗥

    guǐ kū láng háo

    成语解释:同“鬼哭神号”。

    成语出处: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有的钻到汽车下,有的往坦克的后面涌,鬼哭狼嗥,乱成一片。”

  • 惊涛怒浪

    jīng tāo nù làng

    成语解释:同“惊涛骇浪”。

    成语出处: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 鲸波怒浪

    jīng bō nù làng

    成语解释:犹言惊涛骇浪。

    成语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端午龙舟》:“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蠲首,络绎于鲸波怒浪间。”

  • 狼狈为奸

    láng bèi wéi jiān

    成语解释:狼狈:传说狈是与狼同类的野兽;因前腿短;要趴在狼身上才能行动。
    狼和狈常一起出外伤害牲畜。奸:做坏事。
    比喻坏人互相勾结一起干坏事。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