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拼音索引
  4. K
  5. kai

kai的成语(共279个)

  • 同仇敌忾

    tóng chóu dí kài

    成语解释: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
    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出处:《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

  • 打开天窗说亮话

    kāi tiān chuāng shuō liàng huà

    成语解释: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打开天窗说亮话’,还不是等姓贾的过来尽点心,只要晚生出把力,你们老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 不可开交

    bù kě kāi jiāo

    成语解释:开:解开;交:纠缠。
    不能解脱纠缠。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吴赞善听到这里,便气的不可开交。”

  • 别开生面

    bié kāi shēng miàn

    成语解释:别:另外;开:开辟;开创;生面:新的面目。
    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成语出处:唐・杜甫《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赵次公注:“凌烟画像颜色已暗,而曹将军重为之画,故云开生面。”

  • 见钱眼开

    jiàn qián yǎn kāi

    成语解释:见到钱财就眉开眼笑。

    成语出处:清・李渔《比目鱼・挥金》:“自古道见钱眼开,我兑下一千两银子,与他说话的时节,就拿来摆在面前,他见了自然动火。”

  • 开门揖盗

    kāi mén yī dào

    成语解释:揖:打拱;表示欢迎。
    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 慷他人之慨

    kāng tā rén zhī kǎi

    成语解释:利用他人的财物作人情或装饰场面。

    成语出处:明・李贽《焚书・寒灯小话》:“况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于人为不情,于己甚无谓乎?”

  • 是非只为多开口

    shì fēi zhī wèi duō kāi kǒu

    成语解释: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40出:“一剑教伊死了休,黄泉路上必知羞,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 眉开眼笑

    méi kāi yǎn xiào

    成语解释: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0回:“大盗一面看着,只喜的眉开眼笑。”

  • 左右开弓

    zuǒ yòu kāi gōng

    成语解释:双手都能拉弓射箭。形容双手交替打人耳光;也形容向两边拉开。

    成语出处:元・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

  • 继往开来

    jì wǎng kāi lái

    成语解释:继:继承;往:过去;来:未来。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成语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 顿开茅塞

    dùn kāi máo sè

    成语解释: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开了。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春暖花开

    chūn nuǎn huā kāi

    成语解释: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形容美丽的景色。比喻事物得以顺利发展的良好环境或机遇。

    成语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南内》:“春暖花开,命中贵陪内阁儒臣宴赏。”

  • 茅塞顿开

    máo sè dùn kāi

    成语解释:茅:茅草;塞:堵塞。
    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广开言路

    guǎng kāi yán lù

    成语解释:尽量创造使人们能充分发表意见的条件。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