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拼音索引
  4. C
  5. ci

ci的成语(共614个)

  • 义不容辞

    yì bù róng

    成语解释:义:道义;容:允许。
    辞:推辞。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 如此这般

    zhè bān

    成语解释:虚指没有详细说明或不要求详细说明的某种事物。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8回:“今朝县中李大人到学生那里,如此这般,说大巡新近有参本上东京。”

  • 不敢造次

    bù gǎn zào

    成语解释:造次:仓促、鲁莽轻率。
    指不敢匆忙地或鲁莽草率从事。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恁么即某甲不敢造次。”

  • 仅此而已

    jǐn ér yǐ

    成语解释:只有这样罢了。

    成语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不过,一切也都仅此而已了。”

  • 此恨绵绵

    hèn mián mián

    成语解释: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
    这种遗恨缠绕心头,永远不能逝去。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甘言巧辞

    gān yán qiǎo

    成语解释:甘:甜,甜言蜜语。
    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

    成语出处:唐・王勃《平台秘略论・褒客》:“便辟脂事饰其迹,甘言巧辞运其辨。”

  • 异口同辞

    yì kǒu tóng

    成语解释:异:不同。
    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 义无所辞

    yì wú suǒ

    成语解释:就道理上讲不应该推辞。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上曾参政书》:害有至于死而不敢避者,义无所避之也;劳有至于病而不敢辞者,义无所辞之也。

  • 词穷理极

    qióng lǐ jí

    成语解释:穷:完,尽;极:终,到头。
    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诚原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清,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 辞穷理极

    qióng lǐ jí

    成语解释:辞:文辞;穷:完,尽;极:终,到头。
    无话可说,无理可辩。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诚愿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请,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 此事体大

    shì tǐ dà

    成语解释:事体:事情。
    这事关系重大,牵涉面广。亦作“兹事体大”。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二表》:“此事体大,乞垂圣鉴,特降中旨。”

  • 析辨诡词

    xī biàn guǐ

    成语解释:见“析辩诡辞”。

    成语出处: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 两次三番

    liǎng sān fān

    成语解释:多次,好几次。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你看这个苍蝇两次三番落在这笔尖儿上。”

  • 含糊其辞

    hán hú qí

    成语解释:糊:不明确;不清晰;辞:也作“词”;言辞。
    指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7回:“二人先受岸贾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赵氏分辨。”

  • 以词害意

    hài yì

    成语解释:见“以辞害意”。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