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的成语(共1104个)
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成语解释: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着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欢喜不尽,暗说道:‘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出没无常
成语解释:出:出现;没:隐没;无常:没有常规。
忽而出现;忽而隐藏;没有一定的规律;令人无法捉摸。也作“出没不定”。成语出处:宋・王十朋《王忠文公集・论广海二寇札子》:“海寇出没无常,尤为濒海州县之患。”
出将入相
成语解释: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成语出处:北魏《元英墓志》:“出将入相,朝望攸居。”
深入浅出
成语解释: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成语出处:明・朱之喻《朱舜水集》:“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据理辩驳,虽有利口,无所复置其喙。”
入不敷出
成语解释:敷:足够;出:支出。
收入的不够开支的。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7回:“但是家计萧条,入不敷出。”
入不支出
成语解释:支:付出。
收入不够支付用度。成语出处: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三》:“本路土瘠民贫……入少出多,往往例于常赋之外,多收加耗,重折价钱,尚且入不支出,公私俱困。”
量入为出
成语解释:量:衡量;入:收入;出:支出。
根据收的多少来决定支出的用度。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出人头地
成语解释: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初出茅庐
成语解释:茅庐:草屋。
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出水芙蓉
成语解释:芙蓉:荷花。
刚露出水面的荷花。原比喻诗写得清新;后也形容女子的容貌清秀美丽。也作“芙蓉出水”。成语出处:宋・洪咨夔《沁园春・用周潜夫韵》词:“濂溪家住江湄,爱出水芙蓉清绝姿。”
处心积虑
成语解释:处心:存心;积虑:图谋了很长时间。
指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成语出处:春秋・穀梁子《穀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悖入悖出
成语解释:悖:违背、胡乱。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设身处地
成语解释:设:假设;处: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成语出处:宋・朱熹《礼记・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师出有名
成语解释: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
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
穴居野处
成语解释:居住在山洞里;生活在原野上。形容人类远古时期原始的生活状态。穴:山洞;处:居住。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