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ēláizhīshí

嗟来之食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注音
ㄐㄧㄝ ㄌㄞˊ ㄓ ㄕˊ
情感
贬义成语
繁体
嗟來之食
近义词
残羹冷炙

嗟来之食的意思解释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嗟来之食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嗟来之食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嗟来之食例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嗟来之食正音

”,读作“jiē”,不能读作“jué”。

嗟来之食辨形

“嗟”,不能写作“”、“”。

嗟来之食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详细解释

嗟来之食释义

以不敬的招呼声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嗟来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嗟来之食典源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1]于路,以待饿者而[2]之。有饿者[3][4][5]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6]!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7]闻之曰:“[8]!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解

[1]为食:设置食物。

[2]食:音,拿食物给人吃。

[3]蒙袂:用衣袖遮脸。袂,音mèi,衣袖。

[4]辑屦:拖拉著鞋子。屦,,鞋子。

[5]贸贸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

[6]嗟:音jiē,招呼声,有不敬的意味。

[7]曾子:曾参(公元前505—前430),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

[8]微与:不必吧!与,音,同“欤”,置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嗟来之食典故

春秋时代,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当有个人用袖子遮著脸,拖著疲惫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时,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喂!来这里吃东西!”那个人抬起脸瞪著黔敖说:“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这种地步!”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但那个人却不接受,仍坚持拒绝进食,后来终于饿死了。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不太以为然,他说:“用不著这样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你可以拒绝,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嗟来之食”,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嗟来之食书证

  • 01.《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源)
  • 02.《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乐羊之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 03.《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迳,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用法

语义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类别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例句

这种嗟来之食,难以下咽。

我这是诚心诚意地邀宴,可不是嗟来之食

我人穷志不穷,这种嗟来之食,我宁死也不肯接受。

这个爱心团体冬令救济时,很能体恤难民,让人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觉。

明知这是嗟来之食,但为了孩子,她只好强忍著委屈,伸手将钵接了过来。

嗟来之食翻译

  1. 英语 a handout

“嗟来之食”的单字解释

  • 】jiē
    嗟jiē文言叹词:嗟乎。嗟叹。嗟来之食。笔画数:12;部首:口;笔顺编号:251431113121
  • 】lái
    来(來)lái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现在以后,未到的时…
  • 】zhī
    之zhī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
  • 】shí
    食shí吃:食肉。食欲。吃的东西: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俸禄:“君子谋道不谋食”。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日食。月食。食sì拿东西给人吃:食母(乳母)。食yì用于人名:郦食…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