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呼组词
  4. 【呼】开头能组哪些词

【呼】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犹糊弄。迷惑,欺骗。

  • 2 . 朋唤友

    指招引意气相投的人。

  • 3 . 朋引类

    呼:叫;引:招来;类:同类。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 4 .

    1.号呼;号哭。

  • 5 .

    1.谓博戏。蒲,樗蒲。

  • 6 .

    1. 从肺部排出 [吸进的空气]。如:别对着我的脸呼气。

  • 7 . 群结党

    指招引同伙,聚集成帮。

  • 8 .

    1.喊叫。

  • 9 .

    1.犹搅扰。

  • 10 .

    1.见"呼扇"。

  • 11 .

    1.亦作"呼搧"。 2.扑扇;拍打。

  • 12 .

    1.口哨。

  • 13 . 蛇容易遣蛇难

    把蛇引过来容易,但要把它赶走就困难了。比喻招小人来容易,而要把他打发走就困难了。

  • 14 .

    呼喊声,借指群众的意见或要求:大家呼声很高|听取群众的呼声。

  • 15 .

    1.相传战国时齐邹衍事燕惠王,被人谗害,含冤入狱。时当六月炎天,衍在狱中仰天大哭,天竟降下霜来。事见《初学记》卷二引《淮南子》及汉王充《论衡.感应》。后遂以"呼霜"为蒙冤呼天的典实。

  • 16 .

    1.据《汉书.武帝纪》,元封元年正月武帝亲登嵩高山,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后因以"呼嵩"指对君主祝颂。

  • 17 .

    1.索取;呼叫索取。

  • 18 .

    寻呼台的简称。

  • 19 . 必勒罕

    1.见"呼毕勒罕"。

  • 20 . 毕勒罕

    1.亦作"呼必勒罕"。 2.蒙语xubilgan音译。意为转世或化身。指喇嘛教中活佛转世再生,亦指活佛传位的制度。

  • 21 .

    1.欢呼鼓掌。形容喜极。

  • 22 .

    1.见"呼服"。

  • 23 . 不给吸

    形容吓得来不及喘气。

  • 24 .

    1.大声唱名。

  • 25 .

    1.称呼。

  • 26 .

    1.方言。谓烧熟或煮熟吃掉。 2.象声词。形容喘粗气的声音。

  • 27 .

    1.见"呼嗤"。

  • 28 .

    1.亦作"呼哧"。 2.象声词。多形容哭声﹑气喘声等。

  • 29 .

    1.呵斥。

  • 30 .

    1.复姓。汉时有匈奴王呼毒尼。见《通志.氏族五》。

  • 31 .

    1.怒叱。

  • 32 . 尔蹴尔

    1.语出《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尔,践踏貌。后以"呼尔蹴尔"喻指无礼的﹑污辱性的施舍。

  • 33 . 风唤雨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

  • 34 .

    1.亦作"呼瓝"。 2.号呼;号哭。

  • 35 .

    1.见"呼庚癸"。

  • 36 . 庚癸

    1.乞粮的隐语。语本《左传.哀公十三年》:"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对曰:'粱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杜预注:"军中不得出粮,故为私隐。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 2.泛指向人借贷。

  • 37 .

    庚、癸:天干的第七位和第十位,古时用作军粮的隐语。原是军中乞粮的隐语。后指向人借钱。

  • 38 .

    1.谓呼吸吞吐。 2.象声词。形容喘息声等。

  • 39 .

    1.汉时匈奴单于呼韩邪的省称。 2.古代亦借指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

  • 40 . 韩妇

    1.指王昭君。汉元帝为谋和亲,遣后宫王嫱(字昭君)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称宁胡阏氏,故亦称"呼韩妇"。

  • 41 .

    1.喊叫。

  • 42 .

    1.大声喊叫;大声喧闹。

  • 43 .

    ①因极度悲伤或处境艰难需要援助而哭嚎或叫喊:捶胸呼号|奔走呼号。 ②(-hào)无线通讯中使用的各种代号。有时专指广播电台名称的字母代号。 ③(-hào)某些组织用以表示激励式宗旨的专用口号。

  • 44 .

    1.指古代官员外出时,前导吏役喝令行人让路。 2.呵喝,呵叱。

  • 45 .

    1.犹呼应。

  • 46 . 和浩特市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在自治区中部、京包铁路线上。南临大黑河,绿化较好,蒙古语有“青色的城”之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民国时曾为绥远省省会。1928年设市。人口938万(1995年)。是中国重要的毛纺工业中心之一。名胜古迹有昭君墓、大召、席力图召、白塔、五塔寺等。有内蒙古大学等高等学校。

  • 47 . 红喝緑

    1.形容大声叫嚷。

  • 48 . 红叫六

    1.见"呼幺喝六"。

  • 49 .

    1.谓洪大的鼾声。 2.大声吼叫。

  • 50 .

    1.象声词。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等。 2.常形容行动急骤,气势盛大。

  • 51 .

    ①召唤:呼唤春天的来临|时代的呼唤。 ②叫喊;叫唤:深情地呼唤着英雄的名字。

  • 52 .

    寻呼机的简称。

  • 53 .

    1.见"呼揭"。

  • 54 .

    1.大声叫喊。 2.电台上用呼号叫对方。

  • 55 .

    1.呼号哀叹。

  • 56 .

    1.亦作"呼偈"。 2.汉时西域国名。

  • 57 .

    1.谓高呼报警。

  • 58 .

    1. 呼喊求救。如:SOS 是国际呼救信号。

  • 59 .

    1.猛烈貌。

  • 60 . 拉圈

    1. 通常系塑料或橡胶制的圈,利用呼拉圈舞的动作使该圈围绕身体快速旋转。

  • 61 .

    1.象声词。

  • 62 . 啦啦

    1.亦作"呼喇喇"。 2.象声词。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 63 . 喇喇

    1.见"呼啦啦"。

  • 64 . 来喝去

    呼、喝:大声喊叫。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形容随意驱使。

  • 65 .

    1.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木制烟囱。

  • 66 . 兰河传

    长篇小说。萧红作。1943年发表。小说以一个小女孩的口吻描写东北小镇--呼兰河的人和事。“我”和慈祥的祖父一起生活,暂且忘记了父亲的冷淡和母亲的恶语。邻居胡家喜欢跳大神,后来这一家却死的死、疯的疯。王大姐跟磨坊的冯歪嘴生下两个孩子后死去,冯歪嘴顽强地把孩子带大。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留恋童年生活过的小镇。

  • 67 .

    1.亦作"呼?"。 2.象声词。

  • 68 .

    1.亦作"呼噜噜"。 2.象声词。

  • 69 . 噜噜

    1.见"呼噜"。

  • 70 .

    1.谓赌博。 2.糊弄,欺骗捉弄。

  • 71 . 卢喝雉

    呼、喝:喊叫;卢、雉:古时赌具上的两种颜色。泛指赌博。

  • 72 . 伦贝尔草原

    1. 一名巴尔嗄高原。在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岺西边、内蒙古高原的东北的高地,东高西低。由呼伦湖、贝尔湖在该地区,故名。草原广阔,便于发展畜牧业,湖泊盛产鱼类。

  • 73 . 伦贝尔高原

    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在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面。海拔700~1000米。四周为丘陵和低山环绕。中部平坦,有呼伦湖等众多湖泊。水草肥美,为中国著名天然牧场。是三河牛、三河马等良种牲畜产地。

  • 74 . 伦湖

    内蒙古高原东北部的半咸水内陆湖。又名达赉湖。面积2000平方千米。鱼类资源丰富。湖滨为优良牧场。

  • 75 .

    1.鸣叫。 2.指叫声或响声。

  • 76 .

    呼:称呼。称我牛也好,称我马也好。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

  • 77 . 牛作马

    比喻别人骂也好,称赞也好,决不计较。同“呼牛呼马”。

  • 78 .

    1.引脓,排脓。

  • 79 . 鹰台

    1.台名。即景升台。在今湖北襄阳。传为汉末荆州刺史刘表所建。以登台鼓琴作乐,有鹰来集,故名。

  • 80 . 鹰走狗

    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指打猎游荡的生活。

  • 81 .

    1.语法用语。说话中对所呼唤的人或事物的称呼,属于独立成分。它的位置灵活,可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如:老王,你今天去图书馆吗?"老王"就是呼语。

  • 82 .

    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奔走~ㄧ~各界人士捐款赈济灾区。

  • 83 .

    1.鸣冤叫屈。

  • 84 .

    1.见"呼噪"。

  • 85 .

    1.呼唤;召唤。

  • 86 . 之即来,挥之即去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 87 . 之欲出

    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 88 . 雉呵卢

    1.赌博时高声大叫,希望得彩获胜。亦指赌博。

  • 89 . 昼作夜

    昼:白天。把白天叫作夜晚。比喻颠倒黑白,不分是非。

  • 90 .

    1.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 91 . 天不闻

    向天呼唤求助,但天却听不到。比喻求告无门,无处诉说。

  • 92 . 天不应

    向天呼唤求助,但天却不应答。比喻求告无门,无处诉说。

  • 93 . 天号地

    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亦作“呼天叫地”。

  • 94 . 天唤地

    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 95 . 天叫地

    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同“呼天号地”。

  • 96 . 天叩地

    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同“呼天抢地”。

  • 97 . 天抢地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 98 . 天吁地

    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 99 . 天钥地

    指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 100 .

    1.谓只有一时的冲劲,没有后劲。

  • 101 .

    1.叫嚷奔突。

  • 102 . 图克图

    1.亦作"呼土克图"。 2.蒙语xutugtu音译。意为有寿者。清王朝授于藏族及蒙古族喇嘛教大活佛的称号。凡属此级活佛,均载于理藩院册籍,每代"转世"必经中央政府承认和加封。乾隆以后,"转世"须经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确定。西藏的大呼图克图有些具有出任地方政府摄政的资格。

  • 103 . 土克图

    1.见"呼图克图"。

  • 104 . 沱饭

    1.即粥。据《后汉书.冯异传》及《光武帝纪上》载,光武帝刘秀于更始二年行军至呼沱河(按即滹沱河),时天寒,众皆饥疲,冯异进豆粥。明旦,光武谓诸将曰:"昨得公孙(冯异字)豆粥,饥寒俱解。"后遂有称粥为"呼沱饭"者。

  • 105 .

    1.瑶族人民对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尊称。

  • 106 .

    1.称呼,称谓。

  • 107 . 五白

    1.古代摴蒲有五白之采,因称博戏时高呼叫采为"呼五白"。

  • 108 .

    1.欢呼起舞。极言欢乐。

  • 109 .

    ①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人和高等动物用肺呼吸,低等动物靠皮肤呼吸,植物通过表面的组织进行气体交换。 ②〈书〉一呼一吸。比喻极短的时间:成败在~之间。

  • 110 . 吸道

    人或高等动物呼吸空气的通路,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 111 . 吸困难

    1. 一种严重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呼吸型、呼气相和吸气相比例等有不同程度改变的异常状态。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梗阻、心肺代谢功能代偿不全、呼吸肌麻痹、呼吸中枢衰竭、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等。

  • 112 . 吸商

    1. 在一定时间内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之比。

  • 113 . 吸系统

    人体中进行呼吸运动的系统。由输送气体的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部(细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 114 . 吸相通

    呼气与吸气,朴素贯通。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 115 . 吸之间

    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 116 . 吸作用

    生物从外界吸收氧气,分解体内的有机物,放出二氧化碳,同时为自身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的过程。植物通过表面组织进行呼吸,低等动物用鳃、气管、皮肤等呼吸,人和高等动物用肺呼吸。

  • 117 .

    1.犹呼吸,喘气。 2.犹呼声。息,指声息,声音。 3.犹气息。息,指气息。

  • 118 .

    1.见"呼噏"。

  • 119 .

    1.拟声之词,无实义。

  • 120 .

    1.亦作"呼翕"。 2.呼气和吸气。 3.吸入,摄取。 4.道家导引吐纳的养生术。后用指长生。 5.一息之间,形容顷刻之间。 6.犹吞吐。形容气盛势大。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