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歌组词
  4. 【歌】开头能组哪些词

【歌】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聚集歌唱的地方。

  • 2 .

    演唱歌曲的营业性娱乐场所。

  • 3 .

    1.亦作"歌僮"。 2.以歌唱为生的儿童。

  • 4 .

    1.见"歌童"。

  • 5 .

    1.指笛﹑箫一类的管乐器。

  • 6 .

    1.相传隋炀帝凿汴河时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指全曲之首章。又﹐截大曲多遍之开头部分﹐倚声填词﹐亦谓"歌头"。 2.词牌名。五代李存勖有《歌头》词﹐见《尊前集》。亦为"水调歌头"的简称。 3.指领唱者。

  • 7 .

    壮族的娱乐习俗。多在农闲或春节、中秋等节日于山林坡地举行。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通常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还举行抛绣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娱活动。

  • 8 .

    1.歌曲的风味。

  • 9 .

    唱歌和舞蹈的合称:~团ㄧ表演~。

  • 10 . 舞伎

    日本戏剧的一种,表演时演员不歌唱,只有动作和说白,另由伴奏音乐的人配合演员的动作在后面歌唱。

  • 11 . 舞剧

    兼有歌唱、音乐和舞蹈的戏剧。

  • 12 . 舞升平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 13 . 舞戏

    1.把乐曲﹑歌舞和叙事结合在一起﹐表演一个故事的戏剧。又称歌舞剧。

  • 14 .

    1.同"歌舞"。

  • 15 .

    1.歌唱嬉戏。

  • 16 .

    歌唱演奏:欲造乐府歌弦之。

  • 17 .

    1.犹歌声。

  • 18 .

    1.歌唱笑乐。

  • 19 .

    放声歌唱:临流歌啸。

  • 20 .

    有名的歌唱演员。

  • 21 .

    古代诗体的一种。大多模拟乐府诗的风格,形式自由,语言通俗,多叙事之作。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 22 .

    1.广西壮族农村中一种传统的群众性歌唱活动。又称歌圩。这种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一般有数百人至上千人参加。届时男女青年从四处汇集﹐进行对唱﹐歌词多是临时编的﹐主要内容是表述爱情﹑庆贺丰收﹑祝福平安﹑增进友谊等。

  • 23 .

    1.有歌者唱歌劝酒的宴席。

  • 24 .

    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 25 .

    1.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统称。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则统称为歌谣。 2.歌唱。 3.歌颂。

  • 26 .

    歌唱;吟咏。

  • 27 . 吟笑呼

    高歌低吟,狂笑欢呼。用来形容饮酒之后豪情流露。

  • 28 .

    1.佛教语。谓赞唱经咒﹑偈颂。其法源自古印度。

  • 29 .

    1.即拍板。乐器。歌唱时用以打拍子﹐故名。

  • 30 .

    1.见"歌板"。

  • 31 .

    1.一起歌唱的友伴。 2.伴奏者。

  • 32 .

    1.歌舟。

  • 33 .

    (~儿)专门刊载歌曲的书,也指专用来抄录歌曲的本子。

  • 34 .

    1.击掌而歌。

  • 35 .

    1.旧时粤中对优秀歌手的尊称。

  • 36 .

    1.类似歌墟的集会。 2.歌唱的场所。

  • 37 .

    ①唱(歌):~家ㄧ尽情~。 ②用唱歌、朗诵等形式颂扬:~祖国的繁荣富强。

  • 38 . 唱家

    1. 以唱歌为职业的人;声乐艺术家。

  • 39 .

    1.形容歌声动听。典出《艺文类聚》卷四三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喜《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 40 .

    ①歌唱吹奏:常习歌吹|击鼓歌吹作俳倡。 ②歌声和乐声:歌吹沸天。

  • 41 .

    歌曲中的词。

  • 42 .

    1.同"歌词"。

  • 43 .

    录有歌曲的磁带。

  • 44 .

    1.歌曲的调子。

  • 45 .

    1.歌唱与击鼓。语本《诗.大雅.行苇》:"或歌或咢。"后多指歌唱。

  • 46 .

    1.歌童。

  • 47 .

    1.即歌舟。

  • 48 .

    1.同"歌讽"。

  • 49 . 风碑

    1.《大风歌》碑。在江苏省沛县城内。楚汉相争﹐刘邦称帝。后黥布谋反﹐刘邦率兵平定﹐返长安途中路经故乡沛县﹐作《大风歌》。后人因勒石记之。相传碑文为蔡邕所书﹐或云曹喜书﹐无所考。

  • 50 . 风台

    1.汉高祖刘邦歌《大风歌》之处﹐后人因筑台﹐并立碑刻歌辞。台址原在今江苏省沛县东泗水西岸。1955年重建于沛县文化馆内。

  • 51 . 风亭长

    1.指汉高祖刘邦。邦曾为泗水亭长﹐又作过《大风歌》﹐故称。

  • 52 .

    1.歌咏吟诵。

  • 53 .

    1.《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后遂以"歌凤"为避世隐居之典。

  • 54 .

    1.同"哥哥"。 2.指父亲。

  • 55 .

    1.指以演奏﹑歌唱为业的人。

  • 56 . 功颂德

    歌、颂:颂扬。颂扬功绩和德行。

  • 57 .

    1.歌唱并击鼓。亦指歌声和鼓声。 2.歌唱伴奏所用之鼓。

  • 58 .

    1.表演歌舞的楼馆。

  • 59 .

    1.谓唱歌奏乐。

  • 60 .

    指唱歌人的嗓子,也指唱的声音:~婉转。

  • 61 .

    1.歌唱;高吟呼号。

  • 62 .

    1.欢歌。

  • 63 .

    1.宫廷﹑官府或私家蓄养的歌女。

  • 64 .

    以歌舞为业的女子:令歌伎献艺。

  • 65 .

    1.以歌唱为业的妓女。

  • 66 .

    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

  • 67 .

    为了便于记诵,按事物的内容要点编成的韵文或无韵的整齐句子;口诀:汤头~(用汤药成方中的药名编成的口诀)。

  • 68 .

    1.既歌又哭。常用以表示强烈的感情。

  • 69 .

    1.《后汉书.廉范传》载:廉范字叔度﹐为蜀郡太守时﹐"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褲。'"后遂以"歌袴"为歌颂官吏德政之典。

  • 70 .

    1.犹歌诀。

  • 71 .

    1.旧时办丧事时唱挽歌的人。

  • 72 .

    1.歌曲和音乐。 2.谓唱歌奏乐以示赞美。

  • 73 .

    1.歌唱《骊驹》诗。《汉书.王式传》:"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颖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俱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后用谓唱告别之歌。

  • 74 .

    1.指歌馆的屋梁。亦借指歌馆。典出《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絶。"

  • 75 .

    1.歌唱艺人。

  • 76 .

    1.表演歌舞的楼。亦指妓院。

  • 77 . 楼舞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

  • 78 .

    1.唱着招揽生意。

  • 79 .

    喜欢听歌曲或唱歌而入迷的人。

  • 80 .

    在舞厅等场所以歌唱为业的女子。

  • 81 . 女红牡丹

    中国故事片。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王献斋主演。歌女红牡丹嫁了无赖丈夫,丰厚包银全被挥霍殆尽,还遭歧视虐待。因受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从不反抗。后丈夫犯杀人罪入狱,自己也因嗓音失调生活潦倒,仍委曲求全,探监央人营救。为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

  • 82 .

    1.讴歌﹐歌颂。 2.歌唱。 3.指歌声。

  • 83 .

    1.歌唱。呕﹐通"讴"。

  • 84 .

    1.犹歌板。

  • 85 . 片儿

    印有歌曲的纸片。

  • 86 .

    1.指诗歌作品。

  • 87 .

    歌曲的谱子。

  • 88 .

    1.歌亦泣;可歌可泣。

  • 89 .

    1.古代的一种石制乐器。

  • 90 .

    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

  • 91 .

    1.歌唱者。

  • 92 .

    1.歌舞时用的扇子。 2.指歌女写上曲目的折扇。

  • 93 . 扇舞衫

    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 94 .

    唱歌的声音:欢乐的~ㄧ~四起。

  • 95 . 声绕梁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 96 .

    1.《仪礼.燕礼》:"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此六者皆《诗.小雅》篇名﹐其中《由庚》﹑《崇丘》﹑《由仪》已亡佚。后因以"歌笙"为雅乐的代称。

  • 97 .

    1.咏唱诗篇。 2.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3.泛指诗歌。

  • 98 .

    擅长歌唱的人:赛歌会上,~如云。

  • 99 .

    1.唱《黍离》之歌。寓慨叹兴废之意。典出《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 100 .

    1.歌颂思慕。典出《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 101 .

    1.吟诵﹐歌唱。 2.歌颂。

  • 102 .

    用诗歌颂扬,泛指用言语文字等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 103 .

    1.表演歌舞的楼台。

  • 104 . 台舞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 105 .

    指歌唱界;声乐界:~新秀。

  • 106 .

    1.歌颂赞叹。

  • 107 .

    1.亦作"歌吟"。 2.歌唱吟咏。

  • 108 . 莺舞燕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 109 .

    唱(歌):~队ㄧ~比赛。

  • 110 . 于斯,哭于斯

    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 111 .

    1.谓嗟叹不被知遇。典出《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 112 .

    1.谓因喜悦而歌颂。

  • 113 .

    1.指动听的歌声。典出《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114 .

    1.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 115 .

    1.载有演唱项目的折子。

  • 116 .

    1.伴唱的编钟。 2.歌乐声。

  • 117 .

    1.供歌舞宴乐用的游船。

  • 118 .

    1.谓圆润如珠的歌声。

  • 119 .

    1.谓准备的各种音乐。

  • 120 . 仔戏

    台湾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当地民谣山歌发展而成。流行于台湾和福建芗江(九龙江)一带。福建称之为芗剧。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