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鼎组词
  4. 【鼎】开头能组哪些词

【鼎】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镬如饴

    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 2 .

    1.指豪族大姓。 2.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

  • 3 .

    1.犹营建。

  • 4 .

    1.大力推荐。

  • 5 . 郊观

    1.汉宫殿名。在长安。

  • 6 .

    1.相术谓额上有日角﹑月角和伏犀三骨,隆起者为三公贵相。

  • 7 .

    1.鼎之三足。谓三方并峙。

  • 8 .

    1.见"鼎镬刀锯"。

  • 9 .

    1.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

  • 10 .

    1.列鼎进食。谓进食丰盛。

  • 11 .

    1.方来;正来。

  • 12 .

    〈书〉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多蒙~协助,无任感谢!

  • 13 . 力扶持

    鼎力:大力;扶持:帮助,支持。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 14 . 力相助

    鼎力:大力;助:帮助,支持。大力支持帮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 15 .

    三方面的势力对立(像鼎的三条腿):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 16 .

    1.鼎足而列。

  • 17 .

    1.亦作"鼎炉"。 2.道士炼丹的鼎和炉。 3.指鼎形香炉。

  • 18 .

    1.见"鼎路门"。

  • 19 . 路门

    1.汉长安城门名。

  • 20 .

    1.《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司马贞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毛遂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大吕﹐为周宗庙的大钟。后遂以"鼎吕"指事物及言论的份量重。

  • 21 .

    1.指皇帝的旨意。

  • 22 .

    1.城门名。旧洛阳城东南有鼎门。 2.城门名。旧丹阳郡门。 3.名门贵族。

  • 23 .

    1.鼎上铸刻的铭文。

  • 24 .

    1.即鼎锅。

  • 25 .

    1.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2.泛指达官贵人。

  • 26 .

    1.正当壮年。

  • 27 .

    1.见"鼎折覆餗"。

  • 28 .

    〈书〉除旧布新,指改朝换代。参看〖革故鼎新〗。

  • 29 .

    1.鼎与鬲。泛指煮器。

  • 30 .

    1.即鼎士。

  • 31 .

    1.正当显贵。 2.显赫尊贵之人。

  • 32 .

    1.有足的煮器。

  • 33 .

    1.指朝廷重臣。 2.鼎立的三个国家。

  • 34 .

    1.见"鼎烹"。

  • 35 .

    1.见"鼎湖"。

  • 36 .

    1.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2.借指帝王。 3.指帝王崩逝。 4.宫名。

  • 37 . 湖龙去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 38 . 湖山

    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北。主峰鸡笼山,海拔1000米。层峦叠嶂,林木苍翠,有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珍贵树木。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观雪亭、水帘洞、飞水潭等名胜古迹。为广东省四大名山之一和全国风景名胜区,并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 39 .

    1.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

  • 40 .

    1.指鼎烹和车裂之刑。

  • 41 .

    ①古代烹饪器具。 ②古代酷刑,以鼎镬煮人: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 42 . 镬刀锯

    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 43 .

    1.指帝王之位;国家之命运。

  • 44 .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 2.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

  • 45 . 鼐调和

    比喻处理国政。

  • 46 . 鼐和

    1.见"鼎鼐调和"。

  • 47 .

    1.指鼎中煮熟的菜肴。

  • 48 .

    1.最有才能。

  • 49 .

    1.亦作"鼎亨"。 2.鼎镬之刑。

  • 50 .

    1.《史记.封禅书》:"天子使使验问巫得鼎无奸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曣?,有黄云盖焉。"后因以"鼎气"指鼎所在上空的云气,为国运昌隆的吉祥之兆。

  • 51 .

    1.炼丹容器。

  • 52 .

    1.相传商傅说以调鼎烹饪之事向武丁喻说治国之理。后遂以"鼎饪"喻治理国政或治国的大臣。

  • 53 .

    1.已经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

  • 54 .

    1.鼎中之食。

  • 55 .

    1.轮流设乐集妓,谓之鼎社。

  • 56 .

    正当兴盛或强壮:~时期ㄧ春秋~(正当壮年)。

  • 57 .

    1.鼎中所盛之物。语出《易.鼎》:"九二,鼎有实。"

  • 58 .

    1.鼎之三足。

  • 59 .

    1.大治。

  • 60 .

    〈书〉三方面对立。鼎有三足,所以叫鼎峙。

  • 61 .

    1.见"鼎峙"。

  • 62 . 鱼幕燕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 63 .

    1.鼎与玉玺。皆传国之宝。多借指帝业或政权。

  • 64 . 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 65 . 玉符

    1.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 66 .

    1.科举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

  • 67 .

    1.举鼎跳跃。古代的一种杂技。

  • 68 .

    1.帝王或国家的命运。

  • 69 .

    1.大贼,国贼。

  • 70 .

    1.犹大札。旧时书信中敬称人的来信。

  • 71 .

    1.见"鼎折覆餗"。

  • 72 . 折覆餗

    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 73 . 折餗覆

    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 74 .

    1.顶真。诗文中的一种修辞格。后一句首字即用前一句末字。亦称联珠格。

  • 75 .

    1.三方相争。

  • 76 .

    1.《书.高宗肜日》:"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孔颖达疏:"高宗既祭成汤,肜祭之日,于是有雊鸣之雉在于鼎耳,此及怪异之事,贤臣祖己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灾异的征象。

  • 77 .

    1.见"鼎钟"。

  • 78 .

    1.指国家重任。 2.敬辞。谓请您大力帮忙(表示请托时用)。

  • 79 .

    1.宰辅;宰相。

  • 80 .

    1. 敬辞,大力协助。如:感谢鼎助之恩。

  • 81 .

    鼎的腿,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而三ㄧ势成~。

  • 82 . 足而居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 83 . 足而立

    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 84 . 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 85 . 足戒

    1.指"鼎折覆餗"的教训。

  • 86 . 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87 . 足之势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88 .

    1.豪门贵族。

  • 89 .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 2.泛称割烹的用具。 3.割烹。

  • 90 .

    国运:鼎祚再隆。

  • 91 .

    1.敬辞。大力庇护。

  • 92 .

    1.盛大;昌盛。

  • 93 .

    1.古代祭祀时的用物,故亦借指祭祀。

  • 94 .

    1.重臣;大臣。

  • 95 .

    1.鼎和铛。泛指煮器。

  • 96 . 铛耳

    1.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一:"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普强占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之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后以"鼎铛耳"为责人有耳不闻的典实。

  • 97 . 铛有耳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 98 . 铛玉石

    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 99 .

    1.见"鼎成龙去"。

  • 100 . 成龙去

    指帝王去世。

  • 101 . 成龙升

    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龙去”。

  • 102 .

    1.谓相继成名于世。

  • 103 .

    1.极厚的赐予。旧时书信中的敬辞。

  • 104 .

    盛大:~大名。

  • 105 . 大名

    形容名气很大。

  • 106 . 有名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 107 .

    1.犹建国。

  • 108 .

    1.管烹调的女子。

  • 109 .

    1.鼎上两耳。 2.《书序》:"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孔颖达疏:"高宗祭其太祖成汤于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祖己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修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 110 .

    1.显赫之门第。

  • 111 .

    〈书〉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ㄧ舆论~。

  • 112 .

    1.犹鼎足三分。

  • 113 . 分三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 114 .

    1.鼎隐没不见。

  • 115 .

    1.宰相府。

  • 116 .

    1.列鼎而食。指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

  • 117 . 食鸣钟

    鼎:古代炊器;钟:古代乐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

  • 118 . 食鸣锺

    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同“鼎食鸣钟”。

  • 119 . 食钟鸣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 120 .

    1.力能举鼎的人。指勇士。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