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沙组词
  4. 【沙】开头能组哪些词

【沙】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鹭鸶。

  • 2 .

    1.见"沙鹿"。

  • 3 .

    1.即砂轮。详"砂轮"。

  • 4 .

    1.见"沙锣"。

  • 5 . 萝卜

    1.胡萝卜的一种。主根长,成圆柱形,色黄白,味辛而微苦。

  • 6 .

    1.亦作"沙罗"。 2.一种打击乐器,行军时又作为盥洗用具。

  • 7 . 麻竹

    1.亦作"沙摩竹"。 2.竹的一种。根蟠节大,干厚实而坚,可削作弓弩,大者可作茅屋椽梁。

  • 8 .

    1.大气层中悬浮着大量沙尘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 9 .

    1.谓广阔的沙地,大漠。

  • 10 . 毛钱

    1.宋代一种夹沙的劣质小铜钱。

  • 11 .

    1.即纱帽。古代君主或贵族﹑官员所戴的一种帽子。亦借指官员。

  • 12 .

    ①原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男性僧侣。 ②指佛门:秉教沙门,皈依善果。

  • 13 . 门岛

    1.海岛名。在山东省蓬莱县西北海中,为宋元时流放罪犯之地。

  • 14 .

    佛教出家五众(其余四众为比丘、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之一。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依戒律出家,已受十戒,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在中国俗称小和尚;女性修行者则称沙弥尼,在中国俗称小尼姑。

  • 15 . 弥尼

    见“沙弥”。

  • 16 .

    1.草本植物东蘠的子。多生长于沙地,可以做饭,因名。

  • 17 .

    1.沙田上耕作的民丁。亦指由沙民组成的乡兵。

  • 18 . 模儿铜钱

    1.即沙钱。

  • 19 . 摩竹

    1.见"沙麻竹"。

  • 20 .

    1.摩挲,抚摩。引申谓亲近。

  • 21 .

    荒漠的一种,指沙质荒漠。地表覆盖大片流沙,广泛分布各种沙丘。按分布纬度可分为热带沙漠和温带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沙漠是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中国的沙漠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最大。

  • 22 . 漠化

    1、荒漠化。2、特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地表出现流沙,有覆沙现象。

  • 23 .

    1.杉的一种。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草木》:"沙木与杉同类﹐尤高大﹐叶尖成丛﹐穗少与杉异。"一说杉树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杉》。

  • 24 .

    1.见"沙漠"。

  • 25 .

    1.装着沙的袋子。 2.楚汉相争时,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作战,信令以沙囊堵潍水上流,待楚军渡水时,撤囊放水冲淹,大败楚军。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遂用为典实。 3.鸟类的消化器官。位于胃与小肠之间。

  • 26 .

    1.沙滩或沙洲上的水鸟。

  • 27 .

    1.黄牛。 2.比喻忠实诚恳为别人服务的人。

  • 28 .

    1.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 29 .

    1.亦作"沙卤"。 2.指含沙多和碱性重的土质。

  • 30 . 鹿

    1.亦作"沙麓"。 2.古山名。一说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杜预注:"沙鹿,山名。平阳元城县东有土山。"《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据《后汉书.元后传》载,春秋晋国有史官以为沙麓崩陷乃"阴为阳雄﹐土火相乘"之象﹐断言六百四十五年后宜有圣女兴。因以"沙鹿"作为颂扬皇太后﹑皇后之词。

  • 31 .

    1.使水通过沙粒层把所含杂质分离出去。

  • 32 . 滤池

    1.净化饮水﹑用水的池子。池内铺以适量的沙粒,水通过沙层时,其中所含的杂质即被截留。

  • 33 . 滤器

    1.滤器的一种。在滤器内铺以适量的沙粒,液体通过沙层时,所含的固体微粒即被截留。

  • 34 .

    1.沙滩上的路;沙石路。 2.指唐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3.即沙线。

  • 35 .

    1. 一种中等程度的红棕色。

  • 36 .

    1.粗糙,不光滑。

  • 37 .

    1.即沙悟净。

  • 38 .

    1.象声词。

  • 39 .

    1.一种由摩擦发出的声音。如:窗帘的沙沙声。

  • 40 . 上建塔

    比喻基础极不牢固。

  • 41 .

    1.见"沙参"。

  • 42 .

    1.亦作"沙虱"。 2.一种细小而极毒的虱子。 3.石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石蚕》。

  • 43 .

    1. 沙和碎石子。

  • 44 . 时计

    1.即沙漏。参见"沙漏"。

  • 45 .

    1.沙滩边或沙洲上的市集。

  • 46 .

    1.犹模样,样子。

  • 47 .

    1.一种技艺表演。其法,用手撮细沙或石粉挥洒成字。能表现出一定的风格﹑工力者为佳。

  • 48 .

    1.哺乳动物。体细长,毛灰色,鼻尖淡红色,上下唇和眼圏白色,眼大而突出。主要吃植物的茎叶,能传染鼠疫。穴居在疏松的土壤中,故称。也叫黄鼠。

  • 49 .

    1.沙滩上的水。 2.沙与水。

  • 50 .

    1.北方沙漠之地。指塞北。

  • 51 .

    1.古代传说西北方荒远之地。

  • 52 .

    1.佛塔。语本《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 53 .

    1.亦作"沙汏"。 2.淘汰;拣选。

  • 54 .

    1.亦作"沙潬"。 2.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 55 . 滩排球

    1、球类运动项目之一,在沙滩场地上进行比赛,场地面积和比赛规则与排球基本相同。国际正式比赛有两人制、四人制和男女混合制,队员穿泳装,赤脚。2、沙滩排球运动使用的球,用不吸水的柔软皮革制成,大小与排球相同,颜色为黄色或橙色。

  • 56 .

    1.见"沙滩"。

  • 57 . 鸥翔集

    水鸟时而飞翔,时而聚集。

  • 58 .

    1.盛着细沙的盘子。可作写字用。 2.根据地图或实际地形,按一定比例用泥沙等做成的地形模型,主要供军事上用。

  • 59 .

    1.沙中石子。

  • 60 .

    1.用陶土和沙子烧制的盆子。

  • 61 .

    1.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由基部分枝。叶披针形至线形,具刺状尖头。花两性,成腋生短穗状花序。果实近圆形,两面扁平。多生于沙丘和沙地。幼嫩植株作羊和骆驼饲料。种子可食,并可榨油供食用。亦名东廧。

  • 62 .

    1.犹沙罐。

  • 63 .

    1.沙洲或沙滩边。

  • 64 .

    ①沙滩;沙地: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②沙漠:猛气英风振沙碛。

  • 65 .

    1.质地粗劣的小铜钱。

  • 66 . 浅儿

    1.即沙锅浅儿。详"洋锅浅儿"。

  • 67 .

    1.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 68 .

    风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为沙粒组成,呈丘状或垄岗状,如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格状沙丘、金字塔状沙丘等。按流动程度可分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流动沙丘淹没耕地、道路、房屋,造成危害。

  • 69 .

    1.沙漠地区。

  • 70 .

    1.沙土地涌出的泉水。

  • 71 .

    1.沙田边缘的荒地。

  • 72 .

    1.松散而呈细粒状的瓜瓤。一般是西瓜熟透了的现象。

  • 73 .

    1.沙漠。 2.沙地,含沙多的土壤。

  • 74 .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

  • 75 .

    1.照在沙上的日光。

  • 76 .

    1.低湿的泥沙地。

  • 77 .

    1.水湾边的沙滩。 2.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以西地区。

  • 78 .

    1.沙漠边塞。

  • 79 . 塞子

    1.指生长在塞外沙漠地带的胡人。 2.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前后片各五句,两平韵。也有作四十九字﹑五十字,前后各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的。

  • 80 .

    1.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年的名字。

  • 81 .

    1.见"沙箸"。

  • 82 .

    1.亦作"沙筯"。 2.一种植物,多生于海滩中。

  • 83 .

    1.沙石上呈现的篆书似的条纹。

  • 84 .

    1.指汉张良同刺客在博浪沙以铁椎狙击秦始皇之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 85 .

    1.见"沙嘴"。

  • 86 .

    1.细小的石粒。 2.指形状像沙子的东西。

  • 87 . 子灯

    1.一种供玩赏的花灯。灯外绘人物图像,头部或四肢另以纸剪,贴在特制的机关上,灯内装沙子,用手略摇动,使沙子流泄,冲击机关,纸像即随之活动。

  • 88 . 子玉

    1.一种美玉。

  • 89 .

    1.亦作"沙觜"。 2.一端连陆地﹑一端突出水中的带状沙滩。常见于低海岸和河口附近。

  • 90 .

    1.嗓音嘶哑不圆润。

  • 91 .

    1.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2.沙滩。

  • 92 .

    1.方言。沙土平地。 2.指滨海沙砾或卵石顺延海岸方向所构成的狭长海岸堆积地貌,因形如堤坝,故名。

  • 93 .

    1.亦作"沙版"。用朱砂涂饰的板壁。 2.树木因地层变动而久埋土中者,称做"阴沉木"。一般多为杉木,故亦称为"沙板"。以其质坚耐久,旧多作制棺材之用。 3.指用这种木材制成的棺材。

  • 94 . 板儿钱

    1.即沙钱。

  • 95 .

    1.见"沙板"。

  • 96 .

    1.装着沙的大袋子。 2.像山丘一样的大沙堆。

  • 97 . 包肚

    1.产妇产后进食太多,以致肚腹膨脝,永不消退,俗称"沙包肚"。

  • 98 .

    1.鸨鸟的一种。常栖息沙滩或沙渚上,故称。

  • 99 .

    又称“尘暴”。大量尘沙被风吹起而使空气混浊、天色昏黄的现象。主要由冷空气南下时,阵风或大风卷扬尘沙所致。常见于中国北方的春季。出现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在新疆南部和河西走廊的强沙暴,有时水平能见度接近于零,这时白昼如同黑夜,当地人称为“黑风”。

  • 100 .

    1.沙洲或沙滩的最高处。

  • 101 .

    1.沙岸崩塌。 2.如沙崩塌。比喻崩溃,溃败。

  • 102 .

    1.一种用墨少,笔势遒劲,笔画中有丝丝露白的书画笔法。亦称渴笔或飞白。

  • 103 .

    1.犹沙外。大漠以北。

  • 104 .

    1.用陶土和沙烧制的钵头。用作盛器或食具。

  • 105 .

    1.沙滩边船舶停靠处或渡口。

  • 106 .

    1.亦作"沙蔘"。 2.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椭圆形,四片轮生,花冠钟形,萼片狭长,紫色。根粗大,味苦,可入药。

  • 107 .

    1.一种栖息于海滨泥沙中的毛足虫。身体分节明显,体节两侧突出成具有刚毛的疣足。生殖季节或夜出觅食时,能游泳。可用为鱼﹑虾﹑蟹等动物的诱饵。

  • 108 .

    ①平坦广阔的沙地:沙场夷敞,清风肃穆。 ②战场:苦战沙场|战死在沙场|驰骋在沙场上。

  • 109 .

    1.沙子与尘土。 2.指征尘。战斗时扬起的尘土。 3.指风尘。喻旅途劳累。

  • 110 . 尘暴

    挟带大量尘沙的风暴,发生时空气混浊,天色昏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春季在我国西北部和北部地区多有发生。

  • 111 .

    1.夹杂在食物中的沙子。

  • 112 .

    1.即丹墀。古时宫殿用丹砂涂饰的台阶。

  • 113 . 叱利

    1.见"沙咤利"。

  • 114 .

    1.沙子和小虫。《艺文类聚》卷九十引晋葛洪《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后多以"沙虫"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遭殃的民众。 2.一种细小而有毒的虫。也叫沙虱。 3.即星虫。也叫沙肠子。参见"星虫"。

  • 115 .

    1.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帆船。

  • 116 .

    1.边陲沙漠之地。

  • 117 .

    1.雁的别名。

  • 118 .

    1.茖葱的一种。生于沙地的一种野葱。

  • 119 .

    1.沙滩边或沙洲上的村落。 2.粗暴;粗野。

  • 120 .

    1.见"沙汰"。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