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剑组词
  4. 【剑】结尾能组哪些词

【剑】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别

    1.喻夫妻生离死别。语本南朝宋鲍照《赠故人马子乔》诗之六:"双剑将别离,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雌沈吴江里,雄飞入楚城。吴江深无底,楚阙有崇扃。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谓,楚人干将﹑莫邪曾造雌雄之剑。

  • 2 . 按

    1.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

  • 3 . 案

    1.以手抚剑。表示愤怒。

  • 4 . 宝

    原指稀有而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 5 . 班

    1.有纹饰的剑。或曰以虎皮饰之。班,通"斑"。汉制,朝服带剑。晋易以木,谓之班剑,取装饰灿烂之义。后用作仪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赐功臣。 2.指持班剑的武士。

  • 6 . 斑

    1.饰以虎皮之剑。

  • 7 . 瞋目案

    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

  • 8 . 长

    1.锋刃较长的剑。 2.比喻怀才不遇。用冯谖弹铗故事。

  • 9 . 逞

    1.施展剑术。

  • 10 . 齿

    1.犹伏剑。指被杀害或自杀。

  • 11 . 驰马试

    驰马:骑马飞跑;试:用。跑马舞剑。形容人骑马练剑习武。

  • 12 . 弹

    1.犹弹铗。

  • 13 . 吹毛

    1.谓利剑。

  • 14 . 楚

    1.古代楚国的铁剑。亦泛指利剑。

  • 15 . 唇槍舌

    1.见"唇枪舌剑"。

  • 16 . 唇枪舌

    舌如剑,唇象枪。形容辩论激烈,言词锋利,象枪剑交锋一样。

  • 17 . 雌

    1.相传为春秋吴国干将所铸二剑之一。

  • 18 . 雌雄

    1.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铸二剑﹐雄号干将﹐雌号莫邪。进雄剑于吴王而自藏雌剑。雌剑时悲鸣﹐忆其雄。见唐陆广微《吴地记》。亦泛指成对之剑。

  • 19 . 刺

    1.击剑。

  • 20 . 赐

    1.赐给宝剑。命自杀。 2.赐给宝剑。代表皇帝施行专断之权。

  • 21 . 带

    1.佩剑。 2.佩带的剑。 3.投壶的一种招数。把箭投插入壶耳中。

  • 22 . 戴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后用为悔过自新之典。

  • 23 . 刀

    1.刀和剑。古代兵器。 2.泛指武器。

  • 24 . 伏

    1.以剑自刎。

  • 25 . 芙蓉

    1.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载越王句践有宝剑名"纯钧",相剑者薛烛以"手振拂,扬其华,捽如芙蓉始出"。后因以指利剑。

  • 26 . 恶

    1.不锋利的剑。

  • 27 . 杜邮

    1.秦将白起在杜邮自裁之剑。

  • 28 . 短

    1.短小的剑。匕首之类。

  • 29 . 遁

    1.指飞剑斩敌之术。

  • 30 . 戈

    1.戈和剑。亦泛指兵器。

  • 31 . 封刀挂

    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 32 . 风刀霜

    寒风象刀,严霜象剑。形容气候寒冷,刺人肌肤。也比喻恶劣的环境。

  • 33 . 丰城

    1.《晋书.张华传》谓吴灭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闻雷焕妙达纬象,乃邀与共观天文。焕曰:"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寶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后世诗文用"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

  • 34 . 丰

    1.见"丰城剑"。

  • 35 . 锋

    1.谓以剑刺杀。

  • 36 . 酆城

    1.相传晋张华与雷焕登楼仰观天文。焕谓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在豫章丰城郡。于是华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牛斗间气不复见。焕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其后华诛,失剑所在。焕死,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会合张华曾失去的一剑,化成长达数丈的两条巨龙。事见《晋书.张华传》。 2.比喻优异的才识。

  • 37 . 酆城龙

    1.见"酆城剑"。

  • 38 . 酆

    1.见"酆城剑"。

  • 39 . 冯谖

    1.谓怀才未遇者希望为人赏识重用。

  • 40 . 服

    1.佩剑。腰间佩带的剑。 2.谓随身佩带剑。 3.周时一种短剑。

  • 41 . 抚

    1.按剑。 2.指从戎。

  • 42 . 负

    1.谓推剑于背。 2.佩剑;持剑。 3.抱小孩之状。《礼记.曲礼上》:"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郑玄注:"负谓置之于背,剑谓挟之于旁。"孔颖达疏:"负剑辟咡诏之者,岂但在行须教正,在抱时亦令习也。"后因以指对孩子从小的教习。 4.谓伏剑取死。负,通"伏"。

  • 43 . 弓

    1.弓与剑。 2.指武艺或用武。 3.传说黄帝骑龙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坠帝弓。又黄帝葬桥山,山崩,棺空,唯剑存。见《史记·封禅书》﹑汉刘向《列仙传·黄帝》。后因以"弓剑"为对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词。

  • 44 . 冠

    1.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

  • 45 . 古定

    1.古时名剑。河北省古定镇所出,故称。

  • 46 . 挂

    1.《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春秋时,吴王寿梦少子季札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他出使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很爱他的剑。季札已心许,准备回来时再送给他。等到回来时,徐君已死,季札就把剑挂在徐君墓上,表示不能因徐君已死而违背自己许剑的心愿。后以"挂剑"为怀念亡友或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讳称朋友逝世。

  • 47 . 孤

    1.亦作"孤剑"。 2.一把剑。亦借指单独的武士。

  • 48 . 鼓

    1.挥剑;击剑。

  • 49 . 故

    1.汉宣帝即位前,曾娶许广汉之女君平,及即位,封为倢伃。时公卿议立霍光之女为皇后,宣帝乃"诏求微时故剑"。群臣知其意,乃议立许氏为皇后。见《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后因以"故剑"指元配之妻。

  • 50 . 汉

    1.指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

  • 51 . 惠

    1.即慧剑。佛教谓智慧如剑,能断烦恼。

  • 52 . 骇犀

    1.剑名。

  • 53 . 韩棱之

    1.《后汉书.韩棱传》:"﹝韩棱﹞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时论者为之说: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李贤注引《晋太康记》:"汝南西平县有龙泉水,可淬刀剑,特坚利。"后因以"韩棱之剑"指龙泉宝剑,用为谋略深远,委以重任之典故。

  • 54 . 横磨

    1.长而大的利剑。比喻精锐善战的士卒。

  • 55 . 花

    ①击剑运动器械之一。由剑柄、剑身和护手盘组成。全长不超过110厘米,重不超过500克。 ②击剑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只准刺对方躯干有效部位,不准劈打。进攻方法有直刺、转移刺、变换交叉刺。防守主要是用剑根部格挡对方进攻。

  • 56 . 火精

    1.古宝剑名。

  • 57 . 讲

    1.讲论剑术。泛指讲武。

  • 58 . 击

    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运动员穿着特制的保护服装,用剑互刺或互劈。

  • 59 . 慧

    佛家比喻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直须慧剑断邪思。

  • 60 . 解

    1.《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后以"解剑"为不违心诺之典。 2.指卸官。

  • 61 . 健

    1.锐利的剑。

  • 62 . 襟

    1.旧时剑术的一派。

  • 63 . 刻舟求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64 . 角

    1.犹击剑。

  • 65 . 结缨伏

    结缨:系好帽子上的带子。系好帽带,以身伏剑。比喻从容就义。

  • 66 . 借

    1.《汉书.朱云传》载云谓成帝曰:"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佞臣指帝师安昌侯张禹。后因以"借剑"指廷臣犯颜直谏,请诛奸邪。

  • 67 . 开荒

    1.指初次杀人的剑。 2.指妓女等的甜言蜜语。

  • 68 . 具

    1.用玉装饰的剑。

  • 69 . 扣

    1.抚剑,按剑。常用以表达悲欢情绪。

  • 70 . 觉

    1.佛教语。谓领悟力像剑一样锋利。

  • 71 . 鈌云

    1.刺穿云层的利剑。比喻匡合天下的本领。语本《庄子.说剑》﹕"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絶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成玄英疏﹕"夫以道为剑﹐则无所不包﹐故上下旁通莫能碍者﹐浮云地纪岂足言哉?"

  • 72 . 浪

    1.见"浪人剑"。

  • 73 . 雷令

    1.即雷氏剑。

  • 74 . 雷氏

    1.传说三国吴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紫气愈明。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言紫气为豫章丰城宝剑之精。尚书令张华即补雷焕为丰城令﹐密令寻之。焕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张华﹑雷焕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 75 . 口蜜腹

    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 76 . 辘轳

    1.剑名。剑首以玉作辘轳形为饰,故名。

  • 77 . 蒯

    1.草绳缠柄的剑。

  • 78 . 浪人

    1.亦作"浪剑"。 2.剑名。

  • 79 . 昆

    1.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剑。

  • 80 . 櫑具

    1.古长剑名。

  • 81 . 利

    1.锋利的剑。

  • 82 . 雷焕留

    1.事出《晋书.张华传》。谓晋代雷焕在豫章丰城监狱屋基挖得龙泉﹑太阿二柄宝剑。一送张华﹐一留自佩。后以"雷焕留剑"指截留部分贵重物品的行为。

  • 83 . 陵母伏

    1.王陵为汉将。项羽取陵母﹐欲以招陵。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儿﹐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志﹐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后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封为安国侯。事见《汉书.王陵传》。

  • 84 . 卖

    1.见"卖剑买牛"。

  • 85 . 龙

    1.亦作"龙剑"。 2.古有宝剑名龙渊﹑龙泉。后因称宝剑为"龙剑"。

  • 86 . 买牛卖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同“买犁卖剑”。

  • 87 . 灵

    1.宝剑。

  • 88 . 论

    1.讨论剑术。

  • 89 . 龙文

    1.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干将,阳,龙文;莫邪,阴,漫理。"后因称宝剑为龙文剑。

  • 90 . 留徐

    1.《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后以"留徐剑"为悼友之典故。

  • 91 . 买犁卖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同“买犁卖剑”。

  • 92 . 明珠按

    一方以夜明珠相投,另一方则用手压住剑柄。比喻一方事前未申明自己的举动出于好意,另一方因误会而反以敌意回报。

  • 93 . 鹿

    1.萱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萱草》。

  • 94 . 鹿卢

    1.古剑名。

  • 95 . 埋

    1.《晋书.张华传》载,张华时见有紫气映射于斗牛二宿之间,邀雷焕共议,以为系宝剑之光上冲所致,当在豫章丰城,因命雷为丰城令访察其物。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果得龙泉﹑太阿二宝剑。后以"埋剑"喻被埋没或不得彰显。

  • 96 . 马前

    1.见"马前健"。

  • 97 . 鸣

    1.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因用"鸣剑"指良剑。 2.抚剑。

  • 98 . 欧

    1.即欧冶剑。

  • 99 . 欧冶

    1.春秋时著名剑工欧冶子所铸的剑。相传他曾为越王铸五剑﹐为楚王铸三剑。

  • 100 . 木

    1.木制的假剑。汉时朝服带剑,晋始改用木制,称班剑﹑象剑。 2.笞刑刑具名。

  • 101 . 蟠钢

    1.古剑名。即鱼肠剑。

  • 102 . 飘零书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 103 . 盘水加

    汉代大臣自杀处死的一种表示。加剑:自杀。

  • 104 . 佩

    ①击剑运动器械之一。由剑柄、剑身和护手盘组成。全长不超过105厘米,重量不超过500克。 ②击剑运动项目之一。比赛时可刺也可劈打。腰以上(包括头和上肢)为有效部位。

  • 105 . 萍

    1.即青萍剑。青萍,古之名剑。后用作宝剑的代称。

  • 106 . 弃

    1.亦作"弃剑"。 2.投剑。 3.古人习惯佩剑,因以"弃剑"指弃俗﹑弃世而归道。

  • 107 . 批鳞请

    指敢于直言犯上请斩巨奸。

  • 108 . 契船求

    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后多作“刻舟求剑”。

  • 109 . 平

    1.普通剑器。

  • 110 . 蒲

    1.指菖蒲叶,其形状细长像剑。 2.指以蒲为剑。旧俗于端午节挂在门上,谓可辟邪。

  • 111 . 七星

    1.古宝剑,有七星图纹。

  • 112 . 青锋

    1.宝剑﹐利剑。剑身寒光闪烁﹐锋芒毕露﹐故称。

  • 113 . 桑门

    1.剑名。相传为黄巢所用。

  • 114 . 破山

    1.传说可破宝山的剑。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载:有农夫耕地得剑,胡贾请以百万售之,约明旦来取。农夫夜偶以剑指庭石,立碎。明旦,胡贾载钱至,叹曰:"剑光已尽。"遂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此是破山剑,惟可一用,吾欲持之破寶山耳。'……余有诗云:'采玉应求破山剑,探珠仍遣水精奴。'"

  • 115 . 弃书捐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116 . 奇

    1.道教所称北斗星中的神名。

  • 117 . 牵鬼上

    比喻非常困难。

  • 118 . 千金

    1.极贵重的剑。

  • 119 . 轻

    1.即轻吕。古剑名。 2.短剑。

  • 120 . 琴

    琴和剑,古代文士随身所带之物:琴剑事行装。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