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士组词
  4. 【士】开头能组哪些词

【士】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饱马腾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 2 . 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3 . 别三日,刮目相待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 4 .

    士官、军士和兵的统称。是军队中直接操作武器装备,执行战斗或保障勤务的军人。是军队的基础。我军士兵,是指班长及其以下军人。1988年重新实行的军衔制分有三等七级,士官设军士长、专业军士;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兵设上等兵、列兵。

  • 5 .

    1.犹士节。

  • 6 .

    1.犹言将士。

  • 7 . 大夫

    古代官僚阶层。也指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自少便在士大夫家庭里熏陶出来|充乎士大夫之列。

  • 8 .

    1.英语stick的音译。手杖。

  • 9 .

    1.方言。英语store的音译。商店;杂货店。

  • 10 .

    1.士大夫的风度。 2.士大夫的风气。

  • 11 .

    1.青年男子。 2.通称男子。 3.士大夫;读书人。

  • 12 . 夫画

    1.画家的画,文人的画。别于画院待诏﹑祗候等所作的院体画。

  • 13 .

    1.封建时代士人的服饰。

  • 14 .

    我国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一般从服役期满的义务兵中选取,必要时也从军外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士官的军衔分为三等六级。

  • 15 .

    1.做官的人。 2.仕宦。旧称任官职。

  • 16 .

    1.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 17 .

    1.魏晋时,职业士兵的家庭称为士家。士家子弟世代为兵。

  • 18 .

    1.指士大夫应有的操守。

  • 19 .

    1.士大夫应有的节操。

  • 20 . 君子

    1.周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 2.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 3.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 4.泛指读书人。

  • 21 . 可杀不可辱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 22 .

    1.文人﹑士大夫的总称。

  • 23 .

    1.《仪礼》的别名。

  • 24 .

    文人士大夫,知识界:清名映士林|一变士林风气。

  • 25 . 林布

    1.一种蓝色的细棉布。

  • 26 . 林馆

    1.南朝梁武帝所立学馆名。

  • 27 .

    1.出身士族的人。 2.泛指读书人﹑文士。

  • 28 .

    1.士众,军队。

  • 29 .

    1.士类。士人的总称。

  • 30 .

    1.士大夫间的评论﹑舆论。

  • 31 .

    1.兵马。引申指军队。

  • 32 . 马精强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 33 .

    1.士人与庶民。氓,民。

  • 34 .

    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称。犹言士庶。 3.泛指人民﹑百姓。 4.犹言军民。

  • 35 . 敏土

    1.[英cement]水泥。

  • 36 . 农工商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 37 .

    ①泛指男女: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②仕女,贵族妇女:士女游春。

  • 38 .

    1.士大夫的品行才学。 2.士大夫的品第﹑等级。

  • 39 .

    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勇气:士气旺盛。也比喻读书人的气节:士气峥峥未可非|士气为之一新。

  • 40 . 穷见节

    士:读书人;穷:困窘;节:节操。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 41 . 穷见节义

    士:读书人;穷:困窘;节义:节操,气节。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 42 .

    1.士大夫;儒生。亦泛称知识阶层。 2.人民;百姓。 3.士卒;将士。

  • 43 .

    1.文人,读书人。

  • 44 .

    绅士:士绅内眷|把四方士绅请到这里来评理。

  • 45 . 绅名流

    指有钱有势的人或杰出的人士。

  • 46 .

    1.亦作"士史"。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 2.兵众,军队。

  • 47 .

    1.见"士师"。

  • 48 .

    1.士人和普通百姓。亦泛指人民﹑百姓。 2.士族和庶族。

  • 49 . 死知己

    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

  • 50 . 俗不可医

    俗:庸俗;医:医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 51 .

    1.士人与庶民。

  • 52 .

    1.复姓。汉代有士孙张。见《汉书.儒林传.梁丘贺》。

  • 53 .

    1.英语stamp的译音。邮票。曾通行于香港等地的粤方言中。

  • 54 .

    1.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

  • 55 .

    1.士卒;军队。

  • 56 .

    1.指门第。 2.犹众望。

  • 57 . 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 58 .

    1.见"士伍"。

  • 59 .

    1.亦作"士五"。 2.士卒。引申指军队。

  • 60 .

    1.魏晋时指士兵之子。

  • 61 .

    1.士大夫的风气;读书人的风气。

  • 62 .

    1.春秋齐管仲辅佐齐桓公时,划分地方行政区域,使士﹑农﹑工﹑商四民分别聚居。士民聚居的地区称"士乡"。

  • 63 .

    1.士大夫的操行。多含褒义。

  • 64 .

    1.士族。指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享有特权的豪门大姓。

  • 65 .

    1.士之杰出者。

  • 66 .

    1.士大夫的舆论﹑评价。

  • 67 .

    1.古代称在官僚知识阶层或普通读书人中的朋友。

  • 68 .

    1.士大夫的楷模﹑榜样。

  • 69 .

    1.众士兵。指部队的普通战斗成员。

  • 70 .

    1.士族;阀阅世家子弟。

  • 71 .

    1.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 2.士大夫官僚阶层。 3.学子;读书人。 4.豪门士族的子弟。 5.将士家的子弟。

  • 72 .

    士兵: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

  • 73 .

    又称“世族”。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士族势力在南北朝时最盛,至唐末消亡。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