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衣组词
  4. 【衣】结尾能组哪些词

【衣】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百家

    1.旧俗为使婴儿长寿向各家乞取零碎布帛缝成的衣。亦指多补缀的衣。 2.喻集句诗及拼凑而成的文章。

  • 2 . 百结

    1.补缀很多的衣服。

  • 3 . 艾

    1.古俗,端午日采艾叶合绵制衣,谓服之能祛毒。

  • 4 . 白练

    1.白绢裁制的衣服。

  • 5 . 包

    1.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亦简称"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为满族贵族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清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有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2.药剂学术语。指包裹丸剂的一层糖质或胶质外皮。

  • 6 . 安全

    1.为保护劳动者的安全而特制的衣服。

  • 7 . 白日绣

    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 8 . 半

    1.古代妇女穿的一种短上衣。

  • 9 . 案

    1.铺在桌案上面做装饰和保护用的布帛。

  • 10 . 颁

    1.帝王所赏赐的衣服。

  • 11 . 宝

    1.贵重的衣服。 2.僧﹑道的衣服。

  • 12 . 饱食暖

    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 13 . 暴

    1.晒衣服。

  • 14 . 百戏

    1.古代杂技演员所穿的服装。

  • 15 . 八卦

    1.戏装。黑紫色或宝蓝色的袍服﹐上绣"八卦"﹑"太极图"形。为有道术或军事谋略角色所着服式﹐如《空城计》的诸葛亮。

  • 16 . 裨

    1.天子六服中,大裘为上,其馀为裨衣。

  • 17 . 白单

    1.古丧礼中的盛服。单﹐通"襌"。

  • 18 . 白

    ①古代平民穿白布衣,因指没有取得功名的人。 ②代称俗人,与佛教徒穿黑衣相区别。

  • 19 . 百衲

    和尚的袈裟。因由许多小布片拼接缝成,故称:却爱山僧百衲衣。

  • 20 . 百鸟

    广西壮族民间故事。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古卡遵照妻子的嘱咐,射杀百鸟,用羽毛制成神奇的百鸟衣,历尽艰险,如约在百天内与妻相会,趁献衣的机会杀死土司,夺取骏马,夫妇奔驰而去。

  • 21 . 败

    1.衣裳破旧。 2.使衣衫不整。

  • 22 . 班

    1.即斑衣。指相传老莱子为戏娱其亲所穿的彩衣。

  • 23 . 斑

    1.汉代虎贲骑士着的虎纹单衣。 2.彩衣。亦指服彩衣。

  • 24 . 弊

    1.破旧之衣。 2.古代的一种裤子。

  • 25 . 便

    ①平常人的服装(区别于军警制服)。 ②(~儿)身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

  • 26 . 胞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也叫衣胞或胎衣。用做中药时叫紫河车。

  • 27 . 褓

    1.婴儿衣。

  • 28 . 壁

    1.装饰墙壁的帷幕,用织锦或布帛做成。

  • 29 . 鷩

    1.古代帝王享先公及飨射所用之服。亦为侯伯命服。以鷩等七章为画饰,故称。其制始于周,后世因之。北周皇后受献茧时亦服此衣,唐代为二品官服,宋以后废。

  • 30 . 不耕而食,不蚕而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蚕:养蚕。不种田却有饭吃,不养蚕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 31 . 不耕而食,不织而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 32 . 被

    1.把衣服披在肩背上。 2.人名。相传为尧时高士。

  • 33 . 敝

    1.破旧衣服。亦指穿戴破旧。

  • 34 . 薜荔

    1.用薜荔的叶子制成的衣裳。原指神仙鬼怪所披的衣饰,后借以称隐士的服装。

  • 35 . 薜萝

    1.指隐者的衣服。

  • 36 . 薜

    1."薜荔衣"的简称。

  • 37 . 边

    1.指戍边人员穿的衣服。

  • 38 . 彩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楚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着五色斑斓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

  • 39 . 襜

    1.遮至膝前的短衣。即围裙。

  • 40 . 褊

    1.紧身衣。

  • 41 . 裁

    1.裁剪衣料缝制衣服。 2.即裁缝。

  • 42 . 补

    1.打过补丁的衣服。

  • 43 . 博带褒

    博:宽大;褒:阔。宽衣大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 44 . 衩

    1.两侧开衩的长衣。古人用以称男子便服,始于唐。

  • 45 . 不解

    1.谓一上任来不及换装休息,立即投入工作。

  • 46 . 布

    粗布衣服。旧常称平民:布衣之交|臣本布衣。

  • 47 . 采

    1.指彩色之衣。亦指未冠者之服。

  • 48 . 蔀落

    1.粗劣的衣服。

  • 49 . 不老

    1.道袍。

  • 50 . 垂

    1.见"垂衣裳"。

  • 51 . 草

    1.编草为衣。 2.引申为粗劣的衣服。 3.隐者的衣着。 4.指一种藻类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连带一层薄土铲下来可作肥料。

  • 52 . 成

    1.裁制衣服。 2.称裁制衣服的工人。 3.制成后出售的衣服。

  • 53 . 朝

    1.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 2.借指朝廷官员。

  • 54 . 苍狗白

    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 55 . 操

    1.制服。

  • 56 . 不胜

    1.形容身体极瘦弱,连衣服都承担不起。语出《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 2.谦恭退让貌。

  • 57 . 纯

    1.古时士的祭服,以丝为之。《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余衣皆用布,唯冕与爵弁服用丝耳。"一说,纯当读为"黗",黄黑色。见王引之《经义述闻.纯衣》。

  • 58 . 晨

    1.清晨所穿的便服。

  • 59 . 衬

    1.穿在外衣里面的单上衣。

  • 60 . 蚕

    1.蚕茧的别称。 2.古时皇后等亲蚕时所穿的衣服。 3.丝织品所制的衣服。

  • 61 . 禅

    1.僧衣。

  • 62 . 蝉

    1.中药名。蝉壳。参见"蝉蜕"。

  • 63 . 黪

    1.浅黑布做的衣服。

  • 64 . 氅

    1.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可以遮风寒﹐其形制不一。

  • 65 . 称身裁

    称:适合。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 66 . 称体裁

    称:适合。按照身材来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 67 . 称体载

    称:适合。按照身材剪载衣服。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 68 . 赤

    1.红色衣服。古代显贵者所穿。 2.赭衣。古代罪犯所穿。因亦借指犯人。

  • 69 . 触

    1.内裤的别称。

  • 70 . 螭

    1.古代王侯﹑贵官所穿的蟒服。

  • 71 . 长

    1.古代贵族居丧所穿的纯素布衣。

  • 72 . 肠

    1.脱去脂肪晾干的猪肠或羊肠。可用以制香肠﹐或做羽毛球拍的弦。旧时亦用以做缝合伤口的线。

  • 73 . 厂

    1.斗篷;披风。 2.官服。

  • 74 . 车

    1.遮盖在车舆上的帷幔。

  • 75 . 毳

    1.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天子祀四望山川﹑子男爵及大夫朝聘天子﹑助祭或巡行决讼皆服之。其制上衣下裳。衣玄色﹐以五彩绘绣虎蜼﹑藻﹑粉米;裳纁色﹐上绣黼黻。 2.毛皮所制衣。 3.僧服的一种。

  • 76 . 传

    1.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

  • 77 . 程子

    1.古代士大夫家常闲居所穿的一种服装。制如道袍而稍异。

  • 78 . 褚

    1.绵衣。

  • 79 . 单

    1.单层无里子的衣服。 2.古代官吏的服装。或为朝服。

  • 80 . 絺

    1.细葛布衣。

  • 81 . 弹冠振

    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 82 . 初

    1.谓入仕前的衣着。

  • 83 . 楚宫

    1.楚国宫女所服之衣。

  • 84 . 鹑

    1.破烂的衣服。鹑尾秃,故称。语本《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县鹑。"

  • 85 . 耳

    1.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 86 . 翠

    1.绿色的衣服。 2.翠鸟的羽毛。 3.借指翠鸟。

  • 87 . 丹徒布

    1.借指平民。晋诸葛长民,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青扬二州诸军事,领青州刺史,又领晋陵太守,镇丹徒。长民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刘裕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刘裕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南朝宋刘穆之。穆之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丹徒),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

  • 88 . 春

    1.春季穿的衣服。

  • 89 . 短

    1.短装。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所服。

  • 90 . 麤

    1.亦作"麄衣"。 2.粗布衣服。

  • 91 . 捣

    1.洗衣时用木杵在砧上捶击衣服,使之干净。

  • 92 . 丹阳布

    1.陶弘景,南朝齐梁时丹阳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后以"丹阳布衣"指退隐不仕者。

  • 93 . 道

    1.僧道所穿之服。

  • 94 . 大

    1.妇人的礼服。 2.会客穿的长衣。亦称大衣服。 3.较长的西式外套。 4.佛教徒以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成的法衣﹐称"僧伽梨"﹐译名"大衣"。见《释氏要览.法衣》。亦泛指袈裟。

  • 95 . 夺

    1.夺袍。喻在诗文竞赛中获胜。

  • 96 . 稻田

    1.袈裟的别称。

  • 97 . 打毛

    1. 编织毛衣。

  • 98 . 地

    1.即地毯。 2.低等植物的一类。植物体是菌和藻的共生体,种类很多,生长在地面﹑树皮或岩石上,特别能耐干﹑寒。 3.车前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车前》。

  • 99 . 倒

    1.《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孔颖达疏:"群臣当以失晩,复恐后期,故于东方未明之时,急促惶遽,不暇整理衣服,故颠倒着衣裳而朝君。"后因以"倒衣"谓忙于公务。 2.指因急促外出而倒穿衣裳。用以形容热情迎客。

  • 100 . 蝶

    1.蝶翅。 2.喻轻盈的花瓣。

  • 101 . 东市朝

    为朝臣被杀之典。

  • 102 . 端

    1.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

  • 103 . 递

    1.谓轮流穿一件衣服。

  • 104 . 葛

    1.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 105 . 犊

    1.牛衣。

  • 106 . 法

    和尚、道士等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穿的衣服。

  • 107 . 奉裳

    1.犹奉巾栉。

  • 108 . 冬

    冬季穿的御寒的衣服。

  • 109 . 冬月无复

    冬天没有第二件衣服可穿。形容家境贫寒。

  • 110 . 短后

    1.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活动,多为武士之衣。语出《庄子.说剑》:"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郭象注:"短后之衣,为便于事也。"

  • 111 . 典

    1.典押衣服。 2.指饮酒。

  • 112 . 绯

    1.古代朝官的红色品服。 2.借指官吏。 3.红色衣服。

  • 113 . 貂

    1.用貂皮制的衣服。

  • 114 . 豆腐

    1.方言。即豆腐皮。

  • 115 . 短上

    1.穿在身体上半部的类似外套的短外衣,通常有前开门、领、翻领(卜头)、袖子及口袋,长度从腰部至臀部不等,有时单独穿,有时作为一套衣服的一部分穿。2.女子穿的合体茄克,长及腰部或更短些。

  • 116 . 奋

    1.振衣去尘。 2.将身上的衣服抖伸﹐表示远行。 3.犹拂袖。表示气愤。

  • 117 . 定

    1.僧衣。

  • 118 . 蜂虿入怀,随即解

    1.谓祸事来临﹐要赶紧摆脱。

  • 119 . 黼

    1.绣有黑白斧形的礼服。

  • 120 . 反

    1.反穿衣服。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