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三组词
  4. 【三】开头能组哪些词

【三】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略称。

  • 2 .

    1.佛教语。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2.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 3 .

    1.三世。 2.指荠﹑葶苈﹑菥蓂三种野菜。 3.犹言三杯。

  • 4 . 叶虫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古生代非常繁盛,至中生代完全绝灭。体形扁宽,大多为卵形或椭圆形。背上有两条纵沟,把身体纵分为三叶,因而得名。生活在海中,多数营底栖生活,少数潜伏在泥沙中或过漂游生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生代地层中。

  • 5 . 叶集

    通信集。田汉、宗白华、郭沫若合作。1920年出版。收集三人1920年1-3月间的通信二十札,或讨论歌德及其作品,或探索人生问题,或谈论恋爱婚姻。是研究他们早期文艺思想的重要史料。

  • 6 .

    1.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2.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 3.指基督教所宣称的三位一体之说。

  • 7 . 一八惨案

    1.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冯玉祥所部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出动军舰支持奉军,炮击国民军,并联合英美法意等国,于十六日以最后通牒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等无理要求。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激于爱国义愤,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结队赴段琪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竟令卫队开枪射击,当场死伤二百余人。是为"三一八惨案"。

  • 8 . 一回五一回

    1.犹言三番五次。

  • 9 . 一律

    也称“三整一律”。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理论。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大都严格遵循。18世纪以后,三一律受到浪漫主义作家的反对,并逐渐被冲破。

  • 10 . 十一

    1.珠算口诀之一。俗用以表示三者平均分配之意。

  • 11 . 一运动

    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919年1月,朝鲜国王暴亡,相传是被日本人毒杀。3月1日,汉城市民举行示威游行,参加人数达三十万。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镇压,运动很快发展为武装起义,参加斗争的群众超过两百万。直至年底才被镇压。

  • 12 .

    1.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 13 .

    1.指古名医矫氏﹑俞氏﹑卢氏。《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终谒三医:一曰矫氏,二曰俞氏,三曰卢氏,诊其所疾。"后泛指良医。

  • 14 .

    1.指卿﹑大夫﹑士。以其皆为君所揖礼,故云。

  • 15 .

    1.古代迎宾之礼。

  • 16 .

    1.礼之三仪。 2.谓天﹑地﹑人。 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七年制成,置于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

  • 17 .

    1.古代居住在浙江东南沿海的三个部族,是百越的一支。

  • 18 . 遗矢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后以"三遗矢"指体弱多病。

  • 19 .

    1.夏﹑商﹑周三代行灌祭时所用的三种酒器。

  • 20 .

    1.谓三度或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 21 . 已心

    1.不以一再罢官为意的情怀。

  • 22 .

    1.犹三禽。

  • 23 .

    1.指汉中牟令鲁恭行德政而出现的三种奇迹。

  • 24 .

    1.《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 2.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 3.三次变换。

  • 25 .

    1.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借指良友。 3.指梅﹑竹﹑石。

  • 26 .

    1.古代的战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称三翼。《文选.张协<七命>》:"尔乃浮三翼,戏中沚。"李善注:"《越絶书》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曰: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后诗文多以指轻舟。

  • 27 .

    1.《易》卦的三阴爻,合之则为《坤》卦。亦象盛阴之气。 2.中医用语。指六经中的太阴﹑少阴﹑厥阴。可分为三对六脉: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 28 .

    1.三种罪过。

  • 29 .

    1.谓三度任令尹。

  • 30 .

    1.南朝宋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皆不应征命,号浔阳三隐。 2.南朝梁刘吁﹑阮孝绪﹑刘歊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

  • 31 .

    1.古代宴饮礼节。食毕进酒漱口谓之酳,有安食养乐之义。"三酳"即第三次进酒。

  • 32 .

    1.古代皮衣上的饰物。 2.三位英才。

  • 33 .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 34 .

    1.宋张先的别号。

  • 35 . 影郎中

    1.宋张先,号张三影。以其曾官郎中,故称"三影郎中"。

  • 36 .

    1.亦称"三雍宫"。 2.汉时对辟雍﹑明堂﹑灵台的总称。

  • 37 . 雍宫

    1.见"三雍"。

  • 38 .

    1.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踊,谓之三踊。

  • 39 .

    1.三种可忧之事。指不知,知而不学,学而不行。

  • 40 .

    1.《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后多以指益友。 2.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3.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4.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5.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梅﹑竹﹑石。 6.指本身与其他二物共为三友。

  • 41 .

    1.佛教语。谓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佛教认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 2.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

  • 42 .

    1."酒"的隐语。

  • 43 .

    1.同"三宥"。

  • 44 .

    1.指周朝六卿中的太宰﹑太宗﹑太士。参见"三左"。

  • 45 .

    1.谓蚕三眠。

  • 46 .

    1.三劝食。古代贵族大食或祭祀之礼。 2.同"三宥"。

  • 47 .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侑"。

  • 48 .

    1.《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遇言:'﹝读书﹞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以"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2.指余干﹑余姚﹑余杭三县。

  • 49 . 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 50 .

    1.东汉杨震居湖城,有冠雀衔三条鳣鱼飞集讲堂前,当时视为吉兆。《隶释.太尉杨震碑》:"至德通洞﹐天爵不应﹐贻我三鱼﹐以章懿德。"后以"三鱼"为位至三公之典。参见"三鳣"。

  • 51 .

    1.三次虞祭。 2.三位掌川泽之官。 3.三条安民的禁令。

  • 52 .

    1.谓连续数天降雨。

  • 53 .

    1.晋王衍向阮修问老庄与儒教异同,修以"将无同"三字答之,犹言该是相同吧。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后以指应对隽语。 2.指宋赵鼎评论邵伯温的三句话。

  • 54 . 语掾

    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因三个字而任命的官员。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

  • 55 .

    1.德育﹑智育﹑体育的合称。

  • 56 .

    1.三宗刑狱案件。 2.由大理寺(廷尉)﹑都官(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的狱案。

  • 57 .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 58 .

    1.同"三衅三浴"。

  • 59 .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

  • 60 .

    1.人君的三种欲望。谓欲强,欲安,欲荣。 2.人君的三种欲望。谓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 61 .

    ①指夏历正月初一。“元”有“始”义,此日为年、月、日之始,故称“三元”:三元宝历新。 ②旧以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 ③指日、月、星:上睹三元如连珠。 ④科举时代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明代也称殿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三元”。

  • 62 . 元八会

    1.道教语。三元,日﹑月﹑星。三元加上木﹑火﹑土﹑金﹑水五行为八会。指仓颉造字之前,由三五妙气凝空而成的"云篆"﹑"天书",为一切道经之相。

  • 63 . 元白法

    1.术数家计算甲子的方法。

  • 64 . 元及第

    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 65 . 元节

    1.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合称。

  • 66 . 元君

    1.道教谓元始天尊居玉清天之三元宫,因称其为三元君。

  • 67 . 四五

    1.三十四﹑五之略语。

  • 68 .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 3.三年。

  • 69 . 松倒

    1.松长青不老,松倒极言历时长久。因以喻人之寿长。

  • 70 .

    1.《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其中多为贵族祭祀﹑祈福之乐章。

  • 71 .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三苏中苏轼成就最高。

  • 72 .

    1.三度肃拜。拜不低头,惟直身肃容而手至地为肃拜。

  • 73 .

    1.道教指三元君。 2.即三素云。亦泛指各色云烟。

  • 74 . 素望

    1.三个久着声望的人。

  • 75 . 素云

    1.道教谓人身中元气有紫﹑白﹑黄三色:脾为黄素,肺为白素,肝为紫素,合称"三素云"。 2.指各色云烟。

  • 76 . 宿

    1.进爵三次。 2.犹言三日;三夜。谓时间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赵岐注:"留于昼三日,怪其淹久。"唐白居易《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床三宿话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

  • 77 . 宿恋

    1.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 78 . 酸二碱

    最重要的无机化工酸、碱产品,即硫酸、硝酸、盐酸和纯碱(碳酸钠)、烧碱(氢氧化钠)的统称。

  • 79 .

    1.犹言三道。指为将者必须具备的三项条件。 2.远郊之地。隧,遂。 3.三条通道。

  • 80 .

    1.指具有便辟﹑善柔﹑便佞三种习性的人。与这三种人交友,有损无益,故称三损。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邢昺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复辨。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损于己也。"

  • 81 . 梭布

    1.江苏省松江县产的纻丝布。

  • 82 .

    1.《易》经卦由三爻组成,逆数以三为终。三索,犹言三数。也指第三爻。

  • 83 .

    1.星名。 2.喻三公。

  • 84 . 台八座

    泛指高官重臣。

  • 85 . 台五马

    三台:原指星名,这里指尚书、御史、谒者;五马:用五匹马驾车,指太守。原指居三台或太守之位。后比喻达官显宦。

  • 86 .

    1.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 87 . 潭印月

    1.在浙江杭州市西湖,为西湖十景之一。

  • 88 .

    1.古丧礼。谓居丧时三度袒露上体以示哀。

  • 89 .

    1.亦作"三叹"。 2.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

  • 90 . 汤两割

    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

  • 91 . 汤五割

    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同“三汤两割”。

  • 92 .

    1.诗家论唐人诗作,多以初﹑盛﹑中﹑晩分期,或以中唐分属盛﹑晩,谓之"三唐"。

  • 93 .

    1.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以屡经文士题咏而著名。 2.第三进堂屋。

  • 94 .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 95 .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4.泛指天空。 5.指清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 96 . 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 97 . 天两头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 98 . 天没大小

    1.旧俗新婚三天内可以不分辈分,不拘礼节地闹新房,叫做"三天没大小"。

  • 99 . 天使

    1.佛教谓老﹑病﹑死三苦为阎摩王的三使者。按,阎摩王为管理地狱之王。

  • 100 . 天竺

    1.浙江杭州天竺山有上﹑中﹑下天竺寺,合称三天竺。

  • 101 .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 102 . 田分荆

    比喻兄弟之间重新和好。

  • 103 .

    1.见"三条路"。 2.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

  • 104 . 条椽下

    1.佛寺禅堂中每人坐禅地位广三尺许,与三条屋椽的宽度大致相等,因以"三条椽下"指称禅床。禅家亦用为话头,有切近处之意。

  • 105 . 条九陌

    1.泛指帝都的纵横大道。

  • 106 . 条路

    1.都城的三条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

  • 107 . 条烛

    1.唐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故唐人诗文中常言"三条烛"。

  • 108 .

    1.三个亭障。 2.亭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司马贞索隐:"三亭,亭名,在魏境之边,道亭也,今无其处。一云魏之郊境,总有三亭,皆祖饯之处。"一说在汴州尉氏县西南。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3.同"三停"。

  • 109 .

    1.道教语。人体的三个部位,上黄庭宫﹑中黄庭宫和下黄庭宫的合称。

  • 110 .

    1.三成;三部分。 2.书法理论把某些字的结构分成上﹑中﹑下三段,称三停。见明李淳《大字结构法》。 3.相法术语。相面者以人体及面部各分三部,称上中下三停。三停齐等为福相。

  • 111 . 停刀

    1.锋刃部分约占全长三分之一的一种长柄刀。

  • 112 .

    1.犹三枚。

  • 113 .

    1.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合称。

  • 114 .

    1.指同年生,同榜及第,同为馆职。 2.指干部和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 115 . 同一片

    1.指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

  • 116 .

    1.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亦谓之三正。 2.指三统历。

  • 117 . 统历

    1.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系西汉末刘歆据《太初历》等前人的历法修订而成的﹑我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

  • 118 .

    1.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 119 . 头八臂

    神道的形状。后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同“三头六臂”。

  • 120 . 头不辨两

    1.形容糊涂人不明事理。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