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具组词
  4. 【具】开头能组哪些词

【具】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山名﹐在今河南省密县。

  • 2 .

    1.犹具在。

  • 3 .

    1.匈奴饰金的腰带。

  • 4 .

    1.备述。

  • 5 .

    1.《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具﹐犹俱;尔﹐通"迩"。本为都很亲近之意﹐因上句有兄弟二字﹐后遂以为兄弟的代称。

  • 6 .

    1.鉴别韵律的听力。

  • 7 .

    1.备文揭发。

  • 8 .

    1.完全认罪。

  • 9 .

    1.万物。 2.谓所备祭品。指酒牲食具等祭物。

  • 10 .

    1.尽知﹐全知。

  • 11 .

    1.谓题写官衔。

  • 12 .

    1.完全清楚。

  • 13 .

    1.具体的形象。

  • 14 .

    1.谓供置众物和打扫。 2.齐备﹐完备。

  • 15 .

    1.详述﹐备述。

  • 16 .

    1.完全服罪。 2.朝服。

  • 17 .

    1.详细告诉。 2.备文告发。

  • 18 .

    1.谓备办斋供。

  • 19 .

    1.配备应有的官员。 2.居官。谓徒居官位。 3.犹具位。

  • 20 .

    1.用玉装饰的剑。

  • 21 .

    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完案ㄧ~领回失物。

  • 22 .

    1.见"具足戒"。

  • 23 .

    1.谓具备所有条件。《荀子·王制》:"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王先谦集解:"具具者﹐王﹑霸﹑存﹑亡之具毕具也。"一说,犹忽然。见朱起凤《辞通·七遇》。

  • 24 .

    1.徒有名位而不尽职的君主。

  • 25 .

    1.详细推问。

  • 26 .

    1.备乐。

  • 27 .

    1.备礼;安排仪式。 2.指表示礼节。 3.行礼。

  • 28 .

    1.瓶罐之类的器皿。

  • 29 .

    1.亦作"具寮"。 2.官员;百官。 3.特指一般官吏。

  • 30 .

    1.见"具僚"。

  • 31 .

    1.器物名。 2.备述;一一列举。

  • 32 .

    1.向主管或有关方面备文领取。

  • 33 .

    1.详细讨论。

  • 34 .

    1.完美;皆美。

  • 35 .

    在文件上署名:由双方共同~。

  • 36 .

    1.达旦。

  • 37 .

    1.见"具囿"。

  • 38 . 器食

    1.指用食具盛放的便餐。

  • 39 .

    1.《诗·小雅·楚茨》:"尔殽既将﹐莫怨具庆。"郑玄笺:"同姓之臣﹐无有怨者﹐而皆庆君﹐是其欢也。"后以"具庆"称君臣同欢。 2.谓父母俱存。 3.指父母双亲。

  • 40 . 庆下

    1.见"具庆"。

  • 41 .

    1.古泽薮名﹐即太湖。又名震泽﹑笠泽。

  • 42 .

    1.犹言具在﹐直存。

  • 43 .

    1.自满自足貌。

  • 44 .

    1.犹完人。

  • 45 .

    1.谓陈设齐全。

  • 46 .

    1.备文分条陈述。

  • 47 .

    1.备述﹐详细陈述。

  • 48 .

    1.详细计数。

  • 49 .

    1.谓题本上奏。 2.指申报朝廷的题本。

  • 50 .

    ①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化ㄧ~计划 ㄧ深入群众,~地了解情况ㄧ事件的经过,他谈得非常~。 ②特定的:~的人ㄧ你担任什么~工作? ③把理论或原则结合到特定的人或事物上(后面带‘到’):贯彻增产节约的方针~到我们这个单位,应该采取下列各种有效措施。

  • 51 . 体而微

    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 52 . 体概念

    “抽象概念”的对称。传统逻辑指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其外延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如杨浦大桥、雷锋),或是一类事物(如电冰箱、自行车)。

  • 53 . 体劳动

    按一定形式和目的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如木工做家具,纺织工人纺纱织布等(跟‘抽象劳动’相对)。

  • 54 . 体与抽象

    具体指客观存在着的或在认识中反映出来的事物的整体,是具有多方面属性、特点、关系的统一。抽象指从具体事物中被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两者在人的认识中互相联系和转化。认识从低级的感性的具体认识开始,经分析形成概念、判断的抽象认识,又经综合再现具有多方面属性、特点、关系的统一整体,形成高级的理性的具体认识。

  • 55 .

    1.具瞻之位。指三公宰相。语本《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2.徒居官位﹐充数。 3.唐宋以后﹐官吏在奏疏﹑函牍或其他应酬文字上﹐常把应写明的官职爵位写作"具位"﹐表示谦敬。

  • 56 .

    指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一纸~。

  • 57 .

    1.皆已知悉。

  • 58 .

    1.备办公文。

  • 59 .

    1.备述;详细说明。

  • 60 .

    指找人担保:~释放。

  • 61 .

    1.备文上报。

  • 62 .

    具有;齐备:~条件ㄧ青年必须~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双重本领。

  • 63 .

    1.拟稿;起草。

  • 64 .

    1.备位充数之臣。 2.泛称为人臣者。

  • 65 .

    1.备陈;详述。

  • 66 .

    1.谓备办呈文。

  • 67 .

    1.备言﹐详细告诉。

  • 68 .

    具有眼力,能识事物:其间半伪半真,尤为淆乱惑人,此深可叹。然具眼者,自默识之耳。

  • 69 . 一只眼

    指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 70 .

    有(多用于抽象事物):~信心ㄧ~伟大的意义。

  • 71 .

    1.亦称"具圃"。 2.古代苑囿名﹐在今陕西凤翔县附近。

  • 72 .

    1.备文定案。 2.据以定罪的全部案卷。

  • 73 .

    1.详载;备载。

  • 74 .

    1.全部存在。

  • 75 .

    1.《书.吕刑》:"两造具备"。孔传:"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辟。"后谓备办诉状为"具造"。

  • 76 .

    1.谓为众人所瞻望。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毛传:"具﹐俱;瞻﹐视。"郑玄笺:"此言尹氏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 2.指宰辅重臣。

  • 77 . 瞻所归

    具:同“俱”,全;瞻:视;所归:所向。为众人所敬慕、瞻仰。

  • 78 .

    1.备拟奏折。

  • 79 .

    1.马的铠甲。 2.借指骑兵。 3.治装﹐备办行装。

  • 80 .

    1.备文上奏。

  • 81 .

    1.犹具备。 2.充足。

  • 82 . 足戒

    也称“大戒”。佛教僧尼所受的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的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名。学佛的人依戒法规定受持此戒,便正式取得僧尼的资格。

  • 83 .

    1.谓定成大罪。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