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墨组词
  4. 【墨】开头能组哪些词

【墨】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墨竹的雅称。

  • 2 . 卡托

    荷兰地图学家。第一个设计了将地球表面描绘在平面上的投影方法,即墨卡托投影,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导航,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编制的《墨卡托地图集》代表了16世纪西方地图的成就。

  • 3 .

    1.谓对书画进行摹刻及用墨硾拓。

  • 4 .

    对文人的通称:骚人墨客。

  • 5 . 客骚人

    墨客:文人;骚人:诗人。泛指文人。

  • 6 .

    1.墨画的兰。 2.兰的一种。花深紫如墨,故名。

  • 7 .

    1.贪官污吏。

  • 8 .

    1.翰墨之林。比喻诗文书画荟萃之处。宋王柏着有《墨林考》。

  • 9 .

    1.墨线。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 2.比喻规矩。

  • 10 .

    1.深绿色。

  • 11 .

    1.皇帝直接下达的诏书。

  • 12 .

    1.墨画的梅。

  • 13 . 梅图

    中国画。元代王冕作。纸本立轴。水墨。画面上梅梢倒垂,桠杈重重,枝条密缀朵朵梅花,如一天繁星,珠胎隐现,风神绰约,仿佛乾坤清气尽被摄入其中。为作者繁梅画的代表作。

  • 14 .

    1.亦作"墨"。 2.古代象刑的一种。在犯人头上蒙以黑巾。

  • 15 .

    ①面目黑瘦:万家墨面没蒿莱。 ②古代的一种刑罚,在面额上刺字,染成黑色:髡首墨面以毁其容。

  • 16 .

    1.精妙的文章。 2.精妙的书法。 3.精妙的绘画。

  • 17 .

    1.指爱墨的癖好。

  • 18 .

    1.上呈皇帝的手书奏启。

  • 19 .

    1.文人的别称。 2.墨的戏称。

  • 20 .

    1.墨刑。 2.对被刑者以墨涂面,不刺字。一说,即墨幪。

  • 21 . 三郎

    1.后唐庄宗所用的巾裹名。

  • 22 .

    1.墨的色泽。亦泛指如墨之色。

  • 23 .

    1.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参见"三十六国"。

  • 24 .

    1.墨汁。 2.犹墨迹。 3.指学问。

  • 25 .

    1.文人的别称。

  • 26 .

    1.犹笔试。

  • 27 .

    战国时墨子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 28 . 守成法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同“墨守成规”。

  • 29 . 守成规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 30 .

    1.结在印钮上的黑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后汉书.蔡邕传》:"墨绶长吏﹐职典理人。"后因以"墨绶"作为县官及其职权的象征。

  • 31 .

    1.见"墨衰绖"。

  • 32 . 衰绖

    1.黑色丧服。

  • 33 .

    1.墨汁。 2.写字用的各种颜色的水。 3.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

  • 34 . 水笔

    1.即自来水笔。

  • 35 . 水池

    1.用玻璃为主要材料制成的文具。一般上有两个带盖的圆形小池,用来盛不同颜色的墨水。

  • 36 .

    1.复姓。

  • 37 .

    1.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 38 .

    1.汉班固《答宾戏》:"孔席不?,墨突不黔。"此谓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有时亦以"墨突不黔"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暇暖。

  • 39 . 突不黔

    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 40 .

    1.古墨的一种。形圆如丸,故名。

  • 41 . 务官

    1.造墨的官。

  • 42 . 西哥

    北美洲南部国家。西濒太平洋,东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面积19225万平方千米。人口9112万(1995年)。首都墨西哥城。东、南、西三面为山脉围绕,内部为墨西哥高原。气候温和。工业部门较齐全。石油工业为经济支柱,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银产量列世界前列。农产有玉米、小麦、棉花、咖啡等。旅游业发达。

  • 43 . 西哥城

    墨西哥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560万(1995年),为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商业、服务业、银行金融业、对外贸易发达。工业体系完整,以化工、汽车、钢铁等为主。国际航空港。陆路交通枢纽,有十五条公路、四条铁路干线交会于此。市内多名胜古迹和建筑壁画,有“壁画之都”之誉。

  • 44 . 西哥高原

    墨西哥境内的高原。面积666万平方千米。北部海拔800~1000米,内有许多被低山围绕的盆地;南部地势较高,海拔达2000~2500米,多湖泊和山间谷地。富铅、锌、锑、汞、银等矿藏。

  • 45 . 西哥人

    拉丁美洲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少数分布在美国西南部。约8025万人(1985年)。讲西班牙语。多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农业,有的从事现代工业。传统手工业发达。娱乐以斗牛最为著名。

  • 46 . 西哥湾

    大西洋深入北美大陆东南部的海湾。面积1543万平方千米。有著名的墨西哥湾暖流。石油、天然气以及水产资源丰富。

  • 47 . 西哥湾暖流

    简称“湾流”。北大西洋西部最强盛的暖流。南北赤道洋流汇聚墨西哥后,通过佛罗里达海峡流出,与安的列斯暖流汇合,沿北美洲东海岸自西南向东北流动。最后延续为北大西洋暖流。

  • 48 .

    1.洗毛笔时用以盛水的器具。

  • 49 .

    1.随兴而成的写意画。

  • 50 .

    1.潘谷精于制墨,醉饮郊外,跌死枯井中。世称"墨仙"。见宋何薳《春渚纪闻.潘谷墨仙揣囊知墨》。

  • 51 . 线

    1.装在墨斗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绳。亦指用墨线打出来的直线。 2.用以量长度的线。线,也写作"线"。

  • 52 .

    1.古代五刑之一。刺字于被刑者的面额上,染以黑色,作为处罚的标志。

  • 53 .

    1.明清流行的八股文选本。从流传的八股文章中,选编成书,供应试者学习﹑摹仿。选文的来源有程墨﹑房稿﹑行卷和社稿等。有的选文中还有评点。明黎淳编选的《国朝试录》﹑《明史.艺文志》所载《四书程文》等,都是著名的墨选。

  • 54 .

    1.比喻书画拙劣。

  • 55 .

    1.方言。即鸬鹚。

  • 56 . 妙亭

    1.亭名。在浙江吴兴旧湖州府署内。宋熙宁五年,孙莘老任吴兴太守时,筑亭收藏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故名墨妙亭。苏轼为此作《墨妙亭记》。 2.亭名。在江苏太仓城北淮云寺中。元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与赵孟俯友好,将所得赵书刻于石上,并筑亭保护,故名。

  • 57 .

    1.拓印。亦指拓本。 2.制墨的模子。

  • 58 .

    1.昏暗貌。 2.默默;使无言。 3.失意貌。

  • 59 .

    1.乌贼类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的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的黑色汁液喷出,使水混浊,借以逃脱。

  • 60 .

    1.见"墨版"。

  • 61 .

    1.亦作"墨板"。 2.印书的木版。因印刷时须在版上刷墨,故名。

  • 62 .

    珍贵的字画。也用于敬称别人的字画作品:传世墨宝|敬求墨宝。

  • 63 .

    1.碑帖的拓本。

  • 64 .

    1.濡墨于笔。 2.毛笔。

  • 65 .

    1.墨刑。

  • 66 .

    1.指史书。 2.指书画诗文。形容创作时挥毫运墨如用兵,故称。

  • 67 .

    1.明清流行的八股文范本。

  • 68 .

    1.亦作"墨彩"。 2.谓图画中深浅程度不同的墨色。

  • 69 .

    1.黑色的丧服。

  • 70 . 惨衣

    1.见"墨惨"。

  • 71 . 曹都统

    1.笔的谑称。

  • 72 .

    1.明清时主考从乡试﹑会试中式的试卷中选择刊印的文章。供准备应考的人阅读钻研。

  • 73 .

    1.谓科举时用书面形式策对。

  • 74 .

    1.见"墨敕"。

  • 75 .

    1.谓书画家﹑词章家会集之所。

  • 76 .

    1.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周制,大夫所乘。

  • 77 .

    1.贪赃不法的臣子。

  • 78 .

    1.程文墨卷。清代称乡会试时主考和房考官拟作的为应试人取法的八股文为程文,称取中士子的文章为墨卷。

  • 79 .

    1.狡诈;无赖。

  • 80 .

    1.谓不善于使墨的书画家。

  • 81 .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汉张芝﹑晋王羲之等,均有"墨池"传说着称后世。 2.指砚。 3.指习书写字处。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 82 . 池记

    散文篇名。北宋曾巩作。墨池,在今江西临川。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文章根据这一故事,阐明要有所成就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并认为精力、毅力比天分更为重要。

  • 83 .

    1.见"墨敕"。

  • 84 .

    1.亦作"墨勅"。亦作"墨勑"。 2.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

  • 85 . 敕斜封

    1.用斜封下达的墨敕。唐中宗时权宠用事,任命官吏不遵制度,常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用斜封付中书执行,时人称为斜封官。

  • 86 .

    1.墨和纸。泛指各种文具。

  • 87 .

    1.黑色丧服。

  • 88 . 缞从戎

    1.见"墨绖从戎"。

  • 89 . 荡子

    1.磨墨并用来盛放墨汁的盒子。

  • 90 .

    1.见"墨衰绖"。

  • 91 . 绖从戎

    墨:黑色;绖:古时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从戎:从军。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 92 .

    1.亦作"墨?"。 2.木工画直线的工具。

  • 93 . 斗鱼

    1.乌贼的俗称。参见"墨鱼"。

  • 94 . 杜萨

    medusa,一译“美杜莎”。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原为美女,因冒犯女神雅典娜,头发变成毒蛇,面貌奇丑无比。谁被她看一眼,就立刻变成石头。后被英雄珀尔修斯杀死。

  • 95 . 杜萨

    一译“美杜莎”。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原为美女,因冒犯女神雅典娜,头发变成毒蛇,面貌奇丑无比。谁被她看一眼,就立刻变成石头。后被英雄珀尔修斯杀死。

  • 96 .

    1.相传唐姑臧太守张宪使家伎代书札,号墨娥。

  • 97 . 尔本

    华侨称“新金山”。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人口连郊区2864万(1983年)。全国重要经济、贸易中心。工业以机械、汽车、炼油等为主。海、陆、空交通枢纽。农牧产品输出港。有大学、植物园、美术馆、海滨浴场等。

  • 98 . 尔本大学

    澳大利亚的大学。1853年创建于墨尔本。设有农林、建筑及规划、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牙科、兽医、教育、法学、音乐、经济及商业等学院。

  • 99 .

    1.书画的技法。 2.造墨的方法。

  • 100 . 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术语。用调节墨色的浓淡干湿的方法以取得描绘形象的生动效果。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语有不同而意则均指墨色的丰富变化。

  • 101 .

    1.犹墨敕。

  • 102 .

    1.犹墨绶。

  • 103 .

    1.制墨的工匠。

  • 104 .

    1.造墨之官。

  • 105 .

    1.指大砚;大墨盆。

  • 106 .

    1.文具。多用铜制,方形或圆形,内放丝绵,灌以墨汁,供毛笔蘸用,可省临时研磨之烦。

  • 107 . 盒子

    1.见"墨盒"。

  • 108 .

    1.指女子画眉的颜色深黑。 2.阴晦如墨。亦形容极黑。

  • 109 .

    1.墨黑的痕迹。 2.指前人留下的诗文书画等。

  • 110 .

    1.指砚石上的墨渍花纹。 2.指水墨花卉画。

  • 111 .

    1.黑灰色。

  • 112 .

    ①字画的真迹:喜看古人墨迹。 ②墨痕:墨迹未干。

  • 113 . 迹未干

    写字的墨迹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背诺言)。

  • 114 .

    先秦时主张“兼爱”和“非攻”等的重要学派。创始人为墨子。在当时为儒家的反对派,影响极大。墨家有严格的纪律,其弟子都能赴汤蹈火,舍身行道。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对逻辑学、光学、几何学、力学等都有研究和贡献。

  • 115 . 家流

    1. 战国时一个重要学派,创始人为墨翟。这个学派以“兼爱”“非攻”为本。

  • 116 .

    1.水晶的一种,深棕色,略近黑色,可制眼镜片。

  • 117 .

    1.古指煤矿。

  • 118 .

    1.用墨晶制成的眼镜。亦泛指用黑色﹑墨绿色或茶色等镜片做的眼镜。

  • 119 .

    1.菊花的一个品种,花瓣紫黑色。 2.墨画的菊花。

  • 120 .

    1.明清科举制试卷名目之一。乡试﹑会试时,应试者用墨笔书写试卷,称墨卷。墨卷由誊录生用朱笔誊录,再送试官评阅,称朱卷。 2.宋以来,称取中士人的文章为程文。清代刻录程文,试官往往按题自作一篇,亦称程文,因而把刻录的取中试卷改称墨卷。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