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提组词
  4. 【提】结尾能组哪些词

【提】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1.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 2 . 白扬

    1.复姓。后魏有白扬提度汗。见《通志.氏族五》。

  • 3 . 别

    1.不要说;不用说。

  • 4 . 阐

    1.佛教语。"一阐提"的略称。

  • 5 . 羼

    1.佛教语。梵语的汉译。为"六度"之一,意为安心忍辱。

  • 6 . 参

    1.见"参题"。

  • 7 . 称

    1.南宋时为防止纸币(交子和会子)贬值而采取的一种金融措施。即朝廷及时以金属币收兑跌价的纸币﹐限制纸币发行量﹐规定纸币使用的界限以及按期调换等等﹐以维持纸币的购买力。

  • 8 . 槌

    1.弃掷;抨击。

  • 9 . 秤

    1.以秤悬持。喻权衡之意。

  • 10 . 搥

    1.掷;抛弃。

  • 11 . 耳

    1.谓恳切教导。

  • 12 . 榱

    1.见"榱题"。

  • 13 . 大前

    演绎推理中包含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在三段论中指包含大项的前提。

  • 14 . 掂

    1.犹念叨,挂念。

  • 15 . 倒

    1.把人或物倒过来悬空提着。 2.倒引,倒叙。

  • 16 . 访

    1.访查并提讯。

  • 17 . 钩

    1.亦作"钩提"。 2.谓写字。钩﹑提皆书法用笔术语。

  • 18 . 勾

    1.捉拿;拘捕。

  • 19 . 关

    1.行文逮捕罪犯。 2.为追捕逃犯发到各地的公文。

  • 20 . 孩

    〈书〉儿童;幼儿。

  • 21 . 葫芦

    1.亦作"葫芦蹄"。亦作"葫芦题"。亦作"葫芦啼"。 2.犹糊涂。

  • 22 . 胡卢

    1.亦作"胡芦提"。亦作"胡卢蹄"。 2.糊里糊涂;马里马虎。

  • 23 . 胡芦

    1.见"胡卢提"。

  • 24 . 吉布

    东非国家。扼红海出印度洋咽喉。面积230万平方千米。人口52万(1992年)。首都吉布提。境内阿萨尔湖(湖面海拔-152米)是非洲大陆最低点。热带气候,酷热干旱。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牲畜主要有羊、骆驼和牛。

  • 25 . 梜

    1.筷子。

  • 26 . 会

    1.会同提审。

  • 27 . 迦

    1.梵语的音译。坚实衣,功德衣。

  • 28 . 挤

    <⒁>挤兑:发生一风潮。

  • 29 . 迦旃邻

    1.梵语k?calindika的音译。鸟名。据说此鸟身体柔软如细绵衣。

  • 30 . 肩不能挑,手不能

    不会挑担子,也拿不动什么东西。形容缺乏劳动锻炼的人。

  • 31 . 旧事重

    把已经搁置的事情重新提出。

  • 32 . 浸

    1. 在矿石富集物中有选择地溶解其中的矿物组分。

  • 33 . 救

    1.解救。

  • 34 . 酒

    1.即酒端子。

  • 35 . 旧话重

    过去说过的,现在又提起了。

  • 36 . 拘

    1.出拘票传讯。

  • 37 . 面命耳

    面:当面。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 38 . 菩

    源于梵文。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

  • 39 . 偏

    1.酒壶。

  • 40 . 前

    作为推理的根据的判断。如在“正义的事业一定胜利,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所以我们的事业一定胜利”这个推理中,前两个判断是推理的根据,称为前提。

  • 41 . 挈

    1.提携,扶植。 2.携带;带领。

  • 42 . 三藐三菩

    1.佛教语。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译。指佛陀所证的"等正觉"。

  • 43 . 三摩钵

    1.梵文Sam?patti的音译。犹三昧。钵,亦作"钵"。

  • 44 . 三菩

    1.见"三藐三菩堤"。

  • 45 . 摄

    1.星名。属亢宿﹐共六星。位于大角星两侧﹐左三星曰左摄提﹐右三星曰右摄提。 2."摄提格"的省称。 3.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至春秋鲁哀公十四年获麟﹐共分为十纪。摄提为第三纪。参见"十纪"。

  • 46 . 升

    1.中医治疗因中气下陷而出现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的一种方法。

  • 47 . 水

    1.取水的器具。

  • 48 .

    1.安舒貌。 2.显着,明显。

  • 49 . 拓

    1.即招提。

  • 50 . 挟

    1.即筷子。挟,通"梜"。

  • 51 . 顽

    1.指童年。顽,通"玩"。

  • 52 . 无上菩

    1.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

  • 53 . 小前

    演绎推理中包含特殊性知识的前提。在三段论中指包含小项的前提。

  • 54 . 焉

    1.即阏氏。匈奴对王后的称呼。

  • 55 . 行

    1.行文提取人犯﹑案卷或有关之物。

  • 56 . 携

    1.提携。

  • 57 . 阎浮

    1.梵语,即南赡部洲。阎浮,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义译为洲。洲上阎浮树最多,故称阎浮提。诗文中多指人世间。

  • 58 . 须摩

    1.梵语sumati的译音,或译作"须摩题"。佛教语。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居﹐意译为"妙意"﹑"好意"。

  • 59 . 须菩

    1.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着称。 2.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

  • 60 . 一阐

    1.佛教名词。梵语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迦",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用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东晋竺道生则谓一阐提也可成佛。

  • 61 . 言

    1.见"言提其耳"。

  • 62 . 移

    1.为要求转移管辖而向另一机构提取在押的人。

  • 63 . 因

    1.相传为上古时代的纪年单位,十纪中的第八纪。

  • 64 . 婴

    1.犹孩提。幼儿。

  • 65 . 玉偏

    1.玉质的酒壶。

  • 66 . 只字不

    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

  • 67 . 招

    1.梵语caturde?a。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北魏太武帝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 2.招引提携。

  • 68 . 朱

    1.古地名。汉武帝时置县,治所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后立为郡。南朝梁废。唐武德初置安上县,不久复改为朱提县,天宝中地入南诏,移治今四川省宜宾县安边镇西南。唐末废。 2.山名。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盛产白银,世称朱提银。亦用作银的代称。

  • 69 . 支

    1.梵语caitya(巴利语cetiya)的音译。也译作"制底"﹑"制多"等。原义集聚,佛火化后以土石﹑香柴积聚而成的纪念物。亦为塔﹑刹的别名。

  • 70 . 准

    1.佛教菩萨名。梵语的音译。意为"清净"。密宗列为莲华部六观音之一。其形相作三目十八臂。

  • 71 . 坐

    1.等待提解(案犯﹑证人等)。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