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永组词
  4. 【永】开头能组哪些词

【永】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长久稳固。 2.永远安定;永远安宁。

  • 2 . 安宫

    1.宫殿名。东汉宫殿。早圮。 2.宫殿名。三国时刘备所建,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汉先主刘备伐吴,在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建此宫,次年死于此。

  • 3 . 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 4 .

    1.永远保持。

  • 5 .

    1.永远分别。 2.指死别。

  • 6 . 别了,武器

    长篇小说。美国海明威作于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士兵亨利在意大利前线负伤,住院期间结识了英国护士凯瑟琳,两人产生了爱情。他返回部队后,在一次撤退途中被意军误认为德国奸细而捕获。后伺机逃脱,与凯瑟琳一起流亡瑞士,不幸凯瑟琳死于难产,亨利悲痛欲绝。

  • 7 . 不磨灭

    永远不会消灭。

  • 8 .

    1.长久。

  • 9 .

    1.长久。

  • 10 . 垂不朽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 11 . 垂千古

    垂:流传后世。永远流传于后世。

  • 12 . 垂青史

    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

  • 13 . 垂竹帛

    竹帛:竹简和绢,古时用来写字,因借指典籍。指人的姓名、事迹、功名记载于史书上,永远传于后世。

  • 14 .

    1.永别,永远诀别。 2.辞世,死亡。

  • 15 . 磁材料

    又称“硬磁材料”。一经磁化即能保持恒定磁性的材料。具有宽磁滞回线、高矫顽力和高剩磁。按其成分可分为铁基、钴基、锰基和铁氧基四大类。广泛用于电子、电气、机械、运输、医疗及生活用品等各个领域中。

  • 16 .

    1.长存不灭。

  • 17 .

    1.世世代代。

  • 18 .

    1.旧时佃农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使用其土地以进行生产的一种租佃形式。

  • 19 . 佃权

    1.旧法律名词。又叫田面权。农民租种地主土地或将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低价出卖,依约取得永久使用其土地进行耕作的权利。永佃权一般可以继承﹑转租或出卖。在土地所有权转移时,一般不影响佃农的永佃权。

  • 20 . 定河

    1. 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一,流经北京西部,历史上多水害,有小黄河之称。官厅水库修好后对永定河水有调节作用,加之其他水利工程,根本消除了水害。著名的芦沟桥即在北京西南部永定河上。

  • 21 . 动机

    违反热力学基本定律的不能实现的发动机。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作功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 22 .

    1.见"永丰柳"。

  • 23 . 丰坊

    1.地名。在唐东都洛阳。白居易曾赋《杨柳枝词》赞赏其西南角园中垂柳,因而名闻京都。

  • 24 . 丰柳

    1.唐时洛阳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居易因赋《杨柳枝词》云:"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如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后传入乐府,遍流京师。唐宣宗闻之,下诏取其两枝植于禁苑中。后因以"永丰柳"泛指园柳。

  • 25 .

    1.永久幸福。

  • 26 .

    1.谓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

  • 27 .

    1.咏歌,歌唱。

  • 28 .

    1.犹永别。永久分离。

  • 29 .

    1.永远。

  • 30 .

    1.永远禁锢。 2.犹言永不叙用。

  • 31 . 和初

    1. 永和:东汉顺帝的一个年号。初:第一年。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 32 .

    永远不变化:永恒的友谊|生与死是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

  • 33 . 怀

    1.长久思念。 2.咏怀;抒发情怀。

  • 34 . 徽律

    1.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行的法典。计十二篇,五百条。全文保存于《唐律疏议》。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 35 . 济渠

    1.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隋炀帝调发军民百余万,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长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废;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经流同今。

  • 36 . 嘉四灵

    1.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皆以晩唐诗风相标榜,反对江西诗派,着意学习唐贾岛﹑姚合诗风,形成一个创作流派。因他们四人都是永嘉人,字号中皆有一'灵'字,时人称为"永嘉四灵"。其诗多清新刻画之辞,但内容贫乏,意境狭窄。参见"四灵"。

  • 37 . 嘉学派

    1.以南宋永嘉(今属浙江省)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主张"功利"之学,反对朱熹﹑陆九渊"专以心性为宗主"的理学,强调道不能离物,道义不能离开功利。此派在当时影响甚大,与朱﹑陆二派形成鼎足。与永康学派共有"浙东学派"之称。

  • 38 .

    1.见"永鉴"。

  • 39 .

    1.亦作"永监"。 2.长久鉴戒。

  • 40 .

    1.佛教语。谓永无穷尽之时。

  • 41 . 劫沉沦

    指永远不得超生。同“永劫沉轮”。

  • 42 . 劫沉轮

    指永远不得超生。亦作“永劫沉沦”。

  • 43 .

    1.亦作"永靖"。 2.经常思虑审度。 3.永远平定。

  • 44 .

    1.见"永靓"。

  • 45 .

    1.历时长久。 2.时间上没有终止;永远。

  • 46 . 久磁铁

    1. 磁性耐久的磁铁,如人造磁铁和天然磁铁。亦称“磁钢”。

  • 47 .

    永远分别。多用于人死:与世永诀|临穴永诀,抚榇尽哀。

  • 48 .

    1.永别;永远断绝。

  • 49 .

    1.亦作"永嘅"。 2.长叹。

  • 50 .

    1.见"永慨"。

  • 51 .

    1.永久平安。

  • 52 . 康学派

    1.南宋儒学派之一。因代表人物陈亮为永康(今属浙江省)人,故称。此派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事功之学",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与"永嘉学派"同有"浙东学派"之称。

  • 53 . 乐大典

    类书名。明初解缙等奉明成祖命编纂。初名《文献大成》。后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改现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字,按单字依次辑入与此字相联系的各项文史记载。有抄本正副两本。正本毁于明亡之际,副本至清咸丰时已有散佚,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大部分烧毁。建国后先后征集到七百九十七卷,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 54 . 乐宫

    在山西省芮城县北龙泉村五龙庙附近。相传是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号纯阳子)的故居,初为吕公祠,后毁于火。1262年重建,名大纯阳万寿宫,后改称永乐宫,又称纯阳宫。主要建筑有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有元代精美壁画96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5 . 乐窑

    1.又名永窑。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名。烧制的瓷器甚薄。以甜白最常见,半脱胎者最著名,鲜红色最宝贵。所造压手杯,式样精妙,为传世珍品。参阅清朱琰《陶说.永乐窑》。

  • 56 .

    1.漫长的时间。多指长夜。

  • 57 .

    1.长途,远路。

  • 58 .

    1. 婉辞,长眠。指人死。

  • 59 . 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也称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遵照平上去八四声等诗歌声律,强调声韵格律,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家有沈约、谢fdd6、王融、范云等。

  • 60 .

    1.长命。

  • 61 .

    1.长久思念。

  • 62 .

    1.长寿。 2.指长久。

  • 63 .

    1.念念不忘。

  • 64 .

    1.永久安宁。

  • 65 .

    1.犹永逝。指亡故。

  • 66 .

    1.长日,漫长的白天。 2.从早到晩;整天。 3.多日;长久。 4.谓消磨时日。

  • 67 .

    1.长久忧思;长久哀伤。

  • 68 .

    1.长久生存;永远生存。 2.犹言涅盘。佛教认为人生死轮回,永无绝灭,取不灭之义,故曰"永生"。 3.基督教认为信教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永享福乐,故曰"永生"。 4.终生;一辈子。

  • 70 .

    1.发誓永远要(做某事)。常用于否定语前。矢,通"誓"。

  • 71 . 矢弗谖

    决心永远牢记着。

  • 72 .

    1.世世代代﹐永远。 2.终身。

  • 73 . 世其芳

    美德长存,永远流传。

  • 74 . 世无穷

    永世:永远。永远没有穷尽。

  • 75 .

    1.永久的法度。

  • 76 .

    1.永远消逝。 2.逝世。

  • 77 . 寿

    1.长寿。

  • 78 .

    1.长思;长念。

  • 79 .

    1.长寿。 2.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第三子以下诸子,臣下呼为"永岁"。

  • 80 .

    1.见"永叹"。

  • 81 .

    1.长久之计;长久打算。

  • 82 .

    1.远望。

  • 83 .

    1.深思;常念。

  • 84 . 无宁日

    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指动乱岁月。

  • 85 . 无止境

    止境:尽头。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 86 .

    1.长夜;通宵。 2.谓度过长夜;消磨夜间时光。

  • 87 . 息庵

    1.指棺材。

  • 88 . 锡不匮

    原指孝道。后泛指永远供给,不使匮乏。形容恩遇之隆。

  • 89 .

    ①汉代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②古时皇宫里妃嫔住的地方: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 ③长弄堂: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 90 . 巷宫人

    1.宫婢。

  • 91 .

    1.长夜。

  • 92 .

    1.长啸。

  • 93 .

    1.唐玄宗时期宫廷歌伎名。本名许和子,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乐家女。被选入教坊"宜春院"为"内人",遂以其籍贯名。善歌,能变化新声。

  • 94 . 新妇

    1.唐乐曲名。

  • 95 . 新歌

    1.即永新。因其善歌,故称。

  • 96 . 兴岛

    见“西沙群岛”(1120页)。

  • 97 .

    1.长久持续。

  • 98 .

    1.长言;吟咏。

  • 99 .

    1.永业田的省称。

  • 100 . 业田

    1.田制名。也称世业田。北魏行均田制,每男夫授桑田二十亩,身没不还,世代承耕,故称永业田。北齐﹑隋﹑唐沿用此制,但授田多少不等。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激烈,此制名存实亡。宋太平兴国以后,凡人民所垦田即为永业田,不复有亩数的限制。 2.田制名。也称世业田。隋唐两代,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或散官五品以上,按等级分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参阅《魏书.食货志》﹑《通典.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一》。 3.旧时称私有土地为永业田或世业田。

  • 101 .

    1.长夜。 2.谓人死长埋地下,犹如处于长夜之中。 3.以喻漫长黑暗的社会环境。

  • 102 .

    1.长久安逸。

  • 103 .

    1.谓长远;长久。

  • 104 . 无穷

    永永:永远。永远没有穷尽。

  • 105 . 遇乐

    ①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押仄声韵。也有用平声韵的。 ②曲牌名。南曲商调、北曲歇指调都有。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相同,也有与全阙都相同的。用作引子。

  • 106 .

    1. 东汉和帝刘肇年号。如:永元中。——《后汉书·张衡传》。

  • 107 .

    1.长远;永久。 2.一直;从来。 3.晋代隐居于庐山的两个高僧惠永与惠远的并称。

  • 108 .

    1.长住永守。 2.永久安息之所,墓地。

  • 109 .

    1.犹长眠。指死。

  • 110 .

    1.谓长享正命。

  • 111 . 志不忘

    永远记住,不遗忘。

  • 112 .

    1.永久的法度。

  • 113 .

    1.长久;永久。 2.永远终止。 3.特指生命永远终结。

  • 114 . 州八记

    散文篇名。唐柳宗元作。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期间。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fdd4潭记》、《钴fdd4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篇。描绘永州的奇丽山水,语言隽永,情调凄清,不时透露出作者的政治失意感。是古代山水游记小品中的杰作。

  • 115 .

    1.漫长的白天。

  • 116 .

    1.长住;长存。

  • 117 . 字八法

    以“永”字的八种笔画概括正楷用笔的基本方法。称点为“侧”,须侧锋峻落,势足收锋;横为“勒”,须逆锋落纸,缓去急回;竖为“努”,须直中见曲,直而不僵;钩为“fdd5”,须驻锋突提,力透笔尖;提为“策”,须发笔用力,得力划末;长撇为“掠”,须出锋稍肥,送力稳到;短撇为“啄”,须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为“磔”,须逆锋轻落,折锋铺毫。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