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语组词
  4. 【语】开头能组哪些词

【语】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义学

    1.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词语的意义及其演变的历史和分类。

  • 2 . 义哲学

    1.现代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它否认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否认一般概念能反映实在事物。语义哲学分特殊语义学与普通语义学两派。前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只在于研究词﹑词组和语言结构的实在意义﹐而不在于分析实在的事物及其关系。后者说社会政治问题的发生﹐不是由于社会制度本身的矛盾﹐而是由于词和语言的结构不完善引起的﹔一般概念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是有名无实的。

  • 3 .

    1.言谈议论。

  • 4 .

    1.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

  • 5 .

    1.说话的口音。 2.读书或说话的声音。

  • 6 . 音信箱

    一种新型的电话通信服务业务。利用电信网和计算机处理系统存储、传递语音信息。用户向电信部门申请并办理手续取得自己的语音信箱号码和密码。别人可以拨通这个号码留言,本人拨通这个号码并输入密码能够听取留言。

  • 7 . 音学

    1.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可分为﹕(1)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言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和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2)历史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演变及其发展的规律﹔(3)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的现象﹔(4)实验语音学。利用实验仪器﹐分析研究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5)应用语音学。

  • 8 . 用学

    1.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

  • 9 .

    1.笑语。 2.鸣叫。 3.句句。

  • 10 .

    1.指太平天国后期特爵诸王嗣君以外各子所出的文告。

  • 11 .

    1.语词的声音和意义的起源。

  • 12 . 源学

    1.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语词声音和意义的演变﹐推求语词的最初的声音和意义。

  • 13 .

    1. 常言道。如: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吾幼以及人之幼”。——清·林觉民《与妻书》。

  • 14 .

    1.语言学上指比语族小的语言系属。详"语系"。

  • 15 .

    1.语言的情致。

  • 16 .

    1.语言按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种类。

  • 17 . 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 18 . 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 19 . 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 20 .

    1.即助词。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

  • 21 . 助词

    1.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语。 2.在语言中专门表示各种语气的助词。一般位于句末或句中停顿之处。也称语气词。

  • 22 .

    1.语音转变。

  • 23 .

    1.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印度﹑伊朗﹑斯拉夫﹑日耳曼﹑罗马等语族。

  • 24 .

    1.语病。

  • 25 .

    1.话别。

  • 26 .

    1.谈论冰。寓见识为时地所限意。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 27 .

    1.话柄﹐谈笑资料。

  • 28 .

    1.措辞的失当。

  • 29 . 不惊人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 30 . 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 31 . 不择人

    讲话不看对象。

  • 32 . 长心重

    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 33 .

    1.谓谈说平常的事物。

  • 34 .

    1.预言。

  • 35 . 吃气阻

    1.谓说话结结巴巴﹐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形容情绪紧张。

  • 36 . 出月胁

    出语惊人,非同寻常。

  • 37 .

    ①语言中的词、词组等成分。 ②文言虚字: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可言。

  • 38 . 词定义

    用极简短的语句对语词的意义所作的说明。其对象是语词,用来揭示该语词表达哪个概念,如“第二宇宙速度是每秒112千米的速度”。实质定义的对象则是概念,用来揭示该概念的内涵,如“第二宇宙速度是摆脱地球引力而飞往星际空间所需要的速度”。

  • 39 .

    1.诉讼之辞。 2.文言虚字。

  • 40 .

    1.交谈之间。 2.说话的层次。

  • 41 .

    1.即语法。 2.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 42 .

    1.指朗读或说话的高低轻重快慢等。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 2.指言论的调子。 3.笔调。

  • 43 .

    1.犹句读。

  • 44 . 短情长

    语言简短,情意深长。

  • 45 .

    1.言语讹误。

  • 46 .

    1.即语儿乡。

  • 47 . 儿巾

    1.头巾名。

  • 48 . 儿梨

    1.梨名。

  • 49 . 儿亭

    1.亭名。

  • 50 . 儿乡

    1.古地名。今浙江省桐乡县西南。

  • 51 .

    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指词的构成及变化规律;句法指短语和句子的组织规律。

  • 52 . 法学

    1.研究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一般分三种﹕一﹑研究某一语言语法结构的发展演变的叫历史语法学﹔二﹑研究亲属语言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叫比较语法学﹔三﹑研究某一语言在发展中一定时期的语法结构的叫描写语法学。

  • 53 .

    1.在风中鸣叫。 2.语言的气势。

  • 54 .

    1.话锋。

  • 55 .

    1.对语言的感觉。

  • 56 .

    1.言语的格式。

  • 57 .

    1.谈论怪异。语本《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 58 . 关关

    1.形容鸟儿鸣叫之声。语本《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 59 .

    1.传说中的勒毕国的别称。

  • 60 .

    1.见"语默"。

  • 61 .

    1. 用语言文字所作的逼真或生动的描述。

  • 62 .

    1.谈话﹔说话。 2.话语﹔说话声。

  • 63 .

    1.一种语言的或一个人所用的词和短语的总和。

  • 64 .

    1.语言上的忌讳。

  • 65 . 简意赅

    语言简练,意思完备。

  • 66 . 近词冗

    指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 67 . 近指远

    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

  • 68 .

    1.语言的陷坑。

  • 69 .

    “语言环境”的简称。狭义的指口头语言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言中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表达思想时的社会环境,如时代和地域、社会思潮、风土人情等。在许多情况下,只有联系语境,才能明白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概念,一个句子所表达的判断。

  • 70 .

    1.文句﹔成句的话。

  • 71 . 剌剌

    1.形容语言凶狠不肯饶人。

  • 72 .

    1.谓分类汇辑的语录。如《朱子语类》。

  • 73 . 类楚声

    1. 说话像楚地一带口音。如: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明·魏禧《大铁椎传》。

  • 74 .

    1.用语的惯例。

  • 75 .

    一作《裴子语林》。古小说集。东晋裴启作。十卷。多记汉魏两晋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遗闻佚事,展现出当时的政事、世风及人物个性,文辞雅洁。后来《世说新语》多取材于此书。原书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沈》辑有一百八十则,最为完备。

  • 76 .

    1.挂在塔檐上的风铃﹐风吹后能丁当作响﹐故称。

  • 77 .

    1.指酒令。

  • 78 .

    ①某个人的言论摘录或记录:朱子语录。 ②文体名。记录传教、讲学、论政及交际等的问答口语,不重文字修饰,故名。初用于禅宗僧徒记录其禅师的言谈。后理学家门人也用来记录其师论学的话语,如宋时程颢、程颐的门人将二程有关哲学、政治等的言谈编为“语录”(后由朱熹辑入《二程遗书》)。另外,古代凡奉使、伴使,照例应进语录于朝,如宋代倪思即有《重明节馆伴语录》。

  • 79 .

    1.文体名。某人或多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2.宋儒讲学﹐门徒记录当时言辞﹐亦称语录。据《宋史.艺文志四》所载﹐有程颐﹑刘安世﹑谢良佐﹑张九成﹑尹惇﹑朱熹诸家语录。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宋倪思有《重明节馆伴语録》。

  • 80 . 録体

    1.用语录形式写成的作品。亦指模仿宋人《语录》的文白夹杂的文字。

  • 81 .

    1.说话﹔谈论。

  • 82 .

    1.语言的脉络﹔文理。

  • 83 . 妙绝伦

    指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 84 . 妙絶伦

    1.谓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 85 . 妙天下

    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 86 .

    1.亦作"语嘿"。谓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2.喻指出仕或隐居。

  • 87 .

    1.谓因愤激而出语艰涩﹐说话不流利。

  • 88 .

    1.说话不合人口味。

  • 89 .

    1.会说话的鸟。如鹦鹉﹑八哥之类。 2.指鸟鸣。

  • 90 .

    1.说话的口气。 2.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商榷﹑感叹等各别的语法范畴。

  • 91 . 气词

    1.又称助字﹑助词。一般用于句末﹐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古代常用"也""矣"等表示陈述语气﹐用"乎""邪(耶)"等表示疑问语气﹐用"哉""夫"等表示感叹语气﹐用"矣""也"等表示祈使语气。现代汉语常用"的"﹑"了"﹑"吗(公)"﹑"呢"﹑"么"﹑"吧"﹑"啊"表示语气。

  • 92 .

    1.(因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话说不出。

  • 93 .

    1.说话艰难﹐不流利。

  • 94 .

    1.说话的声音。

  • 95 .

    1.语气﹔语调。

  • 96 .

    1.犹数语﹐常言。

  • 97 .

    1.合语之说。合语﹐谓旅酬时互相谈论义理。

  • 98 . 四言三

    指信口乱说闲话。

  • 99 .

    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如作为汉语语素基本形式的单音节语素,主要是古汉语中连绵词构成的双音节语素和音译外来词构成的多音节语素。语素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构词成分。

  • 100 .

    1.说话的态度。

  • 101 .

    1.即白话。与文言相对。

  • 102 . 体诗

    1.用口语写的诗。

  • 103 . 体文

    1.以通行的口语写成的文章。又称白话文。始于唐佛教徒的变文﹑语录﹐宋儒语录及元明以来小说﹑戏曲也多用此种文体。

  • 104 .

    1.言语苟且敷衍。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齐君之语偷。"杜预注﹕"偷﹐犹苟且。"

  • 105 .

    1.传说中的产神名。

  • 106 .

    1.句子的末尾。 2.词的后缀。

  • 107 .

    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文水平|语文课本。

  • 108 . 文学

    1.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广义的语言学也包括语文学。

  • 109 . 无伦次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 110 . 无诠次

    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 111 .

    1.语音不准。 2.语言谬误。

  • 112 .

    1.谈笑嬉戏。

  • 113 .

    1.具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由于世界语言十分复杂﹐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 114 .

    1.谈笑。

  • 115 . 笑喧呼

    大声说笑。同“语笑喧哗”。

  • 116 . 笑喧哗

    大声说笑。

  • 117 . 笑喧阗

    喧阗:声音大而杂,喧闹。形容许多人挤来挤去地大声说笑。

  • 118 .

    1.谓所谈论的内容泄漏出去。语本《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119 .

    1.谈心。

  • 120 .

    1.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为汉语里的主要语法手段。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