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结尾能组哪些词
1 . 阿门诗
1.即赞美诗。
2 . 悲愤诗
诗篇名。东汉蔡琰作。有五言和骚体两篇。五言一篇全长一百零八句,叙述作者于董卓之乱中被掠于乱兵,流入南匈奴并生有两子,后又被赎还乡的惨痛经历,是汉末大乱中人民流离失所、饱受苦难的生动写照。骚体一篇,后人多疑伪托之作。
3 . 百一诗
1.诗篇名。为汉应璩讥切时事之作。题名"百一"﹐有三说:(1)原诗可能有一百零一篇。(2)诗是五言二十句﹐正好一百字。(3)指百虑一失的意思。参阅《文选.应璩<百一诗>》唐李善注。
4 . 八咏诗
1.南朝齐沈约守东阳时﹐建元畅楼﹐并作《登台望秋月》﹑《会圃临东风》﹑《岁暮愍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诗八首﹐称"八咏诗"。亦省称"八咏"。
5 . 八米诗
1.称誉别人的诗多而好。
6 . 八韵诗
1.清代科举考试用的一种诗体。又叫"试帖诗"。与八股文同试。初为五言六韵,后为五言八韵﹐格式要求极严。
7 . 邶诗
1.指《诗.邶风》。
8 . 拗体诗
1.亦省称"拗体"。 2.格律诗的一种变体。指诗人刻意求奇,特地变更诗格用拗句写成的诗。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9 . 八哀诗
1.诗歌篇名。指唐杜甫伤悼王思礼﹑李光弼﹑严武﹑汝阳王李破﹑李邕﹑苏源明﹑郑虔﹑张九龄等八人所作五言古诗八首。
10 . 八言诗
1.每句八字的古体诗。
11 . 白话诗
1."五四"以后称打破旧诗格律而用白话写成的诗。
12 . 百年诗
1.亦称"百年歌"。 2.乐府诗的一种。晋陆机所创﹐记述从幼小到耄老的状况。
13 . 半格诗
1.诗体的一种。指与今律相谐的歌行体,以别于纯粹的古风。唐白居易《长庆集》卷五一﹑五二﹑六三有格诗,卷六九为半格诗。宋陆游《古寿人至闻五郎颇有老态作长句自遣》诗:"点诵内篇庄叟语,长歌半格白公诗。"清赵执信《声调谱》引白居易《小阁闲坐》半格诗一首为例,分析某为古句,某为律句,某为齐梁,意在说明半格诗,乃半古半律,为齐梁体的别格。但汪立名《白香山诗集》"半格诗"注则认为格与律是相对而言,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半格诗是指此卷中,一半格诗,一半律诗,并非另有一体。
14 . 宝塔诗
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押韵,后也有增至九字句或九字句以上的。大多叠两句为一韵。
15 . 鲍家诗
1.南朝宋鲍照《代蒿里行》:"赍我长恨意,归为狐兔尘。"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感动得鬼亦能唱。后因以"鲍家诗"代称鲍照《代蒿里行》。
16 . 裁诗
1.作诗。
17 . 邠诗
1.指《诗.国风》中的《豳风》。 2.指《诗.豳风.七月》,全篇八章,章十一句,是《国风》中最长的篇章。
18 . 吃语诗
1.一种诗体。字句如吃口令。
19 . 豳诗
1.指《诗.豳风.七月》。
20 . 采诗
1.搜集民歌。唐白居易诗题:"裴侍中晋公出讨淮西时﹐过女几山下﹐刻石题诗……故居易作诗二百言﹐继题公之篇末﹐欲使采诗者﹑修史者﹑后之往来观者﹐知公之功德本末前后也。"
21 . 大风诗
1.即《大风歌》。
22 . 藏头诗
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种说法:(1)作律诗时前三联都写所寓之景和情,至末联才点明题意。(2)将诗句头一字暗藏在每句的最后一字中。(3)将所言的事分别藏在诗句的头一字。如《水浒传》中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就在四句的首字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23 . 拆字诗
1.用拆字方式作诗。
24 . 长诗
1. 篇幅长的诗歌,如《离骚》、《孔雀东南飞》。
25 . 唱诗
1.吟诗。 2.宗教用语。吟唱圣歌。参见"唱诗班"。
26 . 陈诗
1.采集并进献民间诗歌。 2.指献上诗文。
27 . 驰诗
1.驰送诗篇。
28 . 打油诗
1.旧体诗的一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相传为唐代张打油所创。
29 . 催妆诗
1.亦作"催妆诗"。 2.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以催新妇梳妆,此诗叫催妆诗。《唐诗纪事》卷三五载有唐陆畅《奉诏作催妆诗》。至宋,又有催妆词,读宋吕渭老《好事近》词之四:"彩幅自题新句,作催妆佳阕"可知。其后文人集中催妆诗词,类为应酬之作,非必成于成婚之夕。
30 . 刺诗
1.讽刺之诗。
31 . 迭韵诗
1.用叠韵所做的诗。
32 . 迭字诗
1.动用叠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诗。
33 . 二言诗
1.指两字一韵的诗。
34 . 二韵诗
1.即绝句。近体诗首句可不用韵,即使入韵,古人亦不算在韵数之内,故称绝句为"二韵诗"。
35 . 短诗
1.篇幅小的诗。2.指宗教经典中的短诗。如:坐着…膝上放着打开的可兰经,吟唱着可兰经中的短诗。
36 . 定场诗
戏曲中角色第一次出场开头所念的诗,通常是四句。
37 . 杜门诗
1.用以表明自己闭门谢客的诗。
38 . 杜默为诗
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39 . 杜诗
1.指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或诗集。
40 . 恶诗
1.拙劣或猥贱的诗。 2.用以谦称自己的诗作。
41 . 风诗
1.指《诗经》中的《国风》。亦泛指民歌。
42 . 风人诗
1.古代民歌的一种。
43 . 古体诗
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44 . 反诗
1.表示造反之意的诗词。
45 . 格律诗
诗体名。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46 . 感遇诗
1.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唐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
47 . 赋诗
1.吟诗;写诗。
48 . 赓诗
1.和诗。
49 . 古诗
①古体诗。 ②泛指古代诗等。
50 . 歌诗
1.咏唱诗篇。 2.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3.泛指诗歌。
51 . 格诗
1.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或称半格诗。 2.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诗。
52 . 诡诗
1.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
53 . 卦名诗
1.用《易》卦名入句写成的诗。如南朝梁简文帝《卦名诗》"栉比园花满,径复水流新……莲舟虽未济,分密已同人"即是。其中"比""复""未济""同人"皆《易》卦名。
54 . 古调诗
1.指汉魏以来形成的古体诗。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有"古调诗"若干卷,皆为五言古诗。与后起的近体律绝相对。亦省称"古调"。
55 . 供官诗
1.应酬官吏的诗。
56 . 贡诗
1.献诗。古代的一种制度。将地方上的民情风俗.写在诗里,进献给朝廷,以达到讽谏或歌颂的目的。
57 . 故事诗
1.叙事诗的一种。故事性比一般叙事诗强,规模比史诗小,取材广泛。
58 . 佹诗
1.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荀子.赋》:"天下不治﹐请陈佹诗。"杨倞注:"荀卿请陈佹异激切之诗﹐言天下不治之意也。"后亦指荀况的佹诗。
59 . 韩诗
1.《诗》今文学派之一。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西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韩诗"创立者韩婴﹐文帝时为博士官﹐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西晋时﹐"韩诗"虽存﹐无传者;南宋以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今本《韩诗外传》已非原书﹐有一部分已经后人修改。
60 . 呵笔寻诗
呵笔:冬天笔凉或冻结,用口吹暖气使之解冻;寻诗:寻觅诗句。用口吹暖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形容冬日苦吟。
61 . 和诗
指作诗与别人互相唱和。也指这种唱和的诗。
62 . 横槊赋诗
槊: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63 . 荷马史诗
见“荷马”。
64 . 红叶题诗
唐代宫女良缘巧合的故事。比喻姻缘的巧合。
65 . 画中有诗
指画里富有诗意。
66 . 回文诗
一种诗体。可以倒着或反复回旋地阅读。如诗句‘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倒读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多属文字游戏。
67 . 回纹诗
1.见"回文诗"。
68 . 击钵催诗
指限时成诗。比喻诗才敏捷。
69 . 祭诗
1.唐贾岛常于每年除夕,取自己当年诗作,祭以酒脯而自勉。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后因以"祭诗"为典,表示作者自祭其诗藉以自慰。
70 . 即席赋诗
即席:当场。当场作诗。比喻才思敏捷。
71 . 集字诗
1.摘取前人诗赋中的字词而凑成的诗篇。
72 . 己亥杂诗
组诗名。清代龚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均为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政府腐败、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和强烈不满,诗作大多感情沉郁、气势恢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历来被人传诵。
73 . 街头诗
1.印成传单在街头散发或发表在街头墙上的诗,内容多半反映当前的现实问题。
74 . 近体诗
唐代 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区别于‘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75 . 进诗
1.进献诗章。
76 . 刻烛成诗
刻:用硬物划;烛:蜡烛;诗:诗句。用刀在蜡烛上刻痕,同时提笔作诗。形容才思敏捷。
77 . 教育诗
苏联马卡连柯著。1935年写成。分三部。介绍作者在领导高尔基工学团过程中的教育经验。
78 . 旧诗
指用文言和传统格律写的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79 . 今体诗
即“近体诗”(637页)。
80 . 戒诗
1.自我警戒的诗。 2.戒除做诗。
81 . 禁体诗
1.一种遵守特定禁例写作的诗。据宋欧阳修《雪》诗自注﹑《六一诗话》及宋苏轼《聚星堂雪诗叙》所记,其禁例大略为不得运用通常诗歌中常见的名状体物字眼,如咏雪不用玉月犁梅练絮白舞等,意在难中出奇。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禁体诗》。
82 . 警察与赞美诗
短篇小说。美国欧·亨利作于1906年。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食宿无着,想进监狱度过严冬,屡次以身试法,警察却置之不理。后来,他在教堂外面听到赞美诗,深为感动,决心重新做人,但此时却被警察抓走,并以无业游民罪关进监狱。
83 . 科学诗
诗集。高士其作。1959年出版。收有关科学题材的诗篇四十二首。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地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并揭示了其中的科学道理,语言生动形象,对少年儿童富有启迪性。
84 . 九僧诗
1.诗集名。为宋初和尚惠崇等九人所作。已失传。
85 . 口吃诗
1.指用字多双声的诗。
86 . 剧诗
1.诗剧。用诗体对话写成的剧本。
87 . 课诗
1.谓写作诗歌。
88 . 絶诗
1.即绝句。
89 . 乐诗
1.可以入乐的诗。古代与徒诗对言。
90 . 朗诵诗
1.无固定格律﹐以节奏明快﹑音调和谐为特色﹐适合于朗诵的诗体。
91 .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也写有六言诗,但都不传。这种诗体不很流行。今所见六言诗以汉末孔融所作为最早。
92 . 乐府诗
1.古诗的一种体裁。可入乐歌唱。
93 . 离合诗
1.杂体诗名。常见之一种是拆开字形合成诗句。实际是文字游戏。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
94 . 恋诗
1.表达爱情的诗。
95 . 六笙诗
1.亦称"笙诗"。 2.《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佚诗的合称。这六篇诗都已亡佚﹐在《仪礼.燕礼》中其曲都以笙吹奏﹐故名。
96 . 六诗
1.犹六义。 2.指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参阅五代齐己《风骚旨格》。
97 . 鲁诗
1.《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鲁人申公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西汉时传授最广,至西晋亡佚。
98 . 联诗
1.联句吟诗。
99 . 律格诗
1.律诗和格诗的合称。中唐人分乐府歌行以外的诗为律诗和格诗两类,如白居易自己把《长庆集》以后写的绝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体诗称为律诗,五﹑七言古体诗称为格诗。
100 . 流云小诗
诗集。宗白华作。1923年出版。收诗四十八首。表达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作品兼受中外诗歌的影响而不拘一格,具有空灵而幽深的意境。
101 .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102 . 两韵诗
1.诗体之一种。一首诗中押平仄两韵。如唐章碣《变体诗》"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就是一首两韵诗。
103 . 留连论诗
1. 长时间在一起讨论诗歌创作。
104 . 龙蛇之诗
1.见"龙蛇之章"。
105 . 六韵诗
1.律诗的一种。多为五言。六韵十二句。科举时代特指试帖诗。
106 . 描诗
1.谓作诗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107 . 木客诗
1.宋苏轼《虔州八境图》诗之八:"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王十朋注引赵次公曰:"《寰宇记》所载上洛山多木客,乃鬼类也,形似人,语亦似人。而徐铉小说载鄱阳山中有木客,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也,食木实,遂得不死,时就民间饮酒,为诗一章云:'酒尽君莫酤,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后因以"木客诗"谓山居野人所吟之歌诗。
108 . 木兰诗
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北朝民歌。有人疑为唐人所作。诗中塑造了一个北国奇女子的形象,故事颇有传奇色彩,语言刚健明快,具有北方民歌的特色。
109 . 毛诗
相传为西汉初毛亨、毛苌开创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属古文学派。汉代流传于民间,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后三家诗亡佚,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毛诗》现已成为《诗经》的代称。
110 . 明月之诗
描写明月的诗。
111 . 七步成诗
称人才思敏捷。
112 . 七步诗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113 . 盘中诗
1.杂体诗名。 2.全诗凡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篇中多伤离怨别之辞。读时从中央以周四角,宛转回环,当属回文诗体一类。
114 . 逆诗
1.反诗。
115 . 墙头诗
1.一种宣传性的通俗短诗。多张贴在公开场所墙头,故称。
116 . 七言律诗
1.诗体名。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对仗及用韵,都有一定格律。
117 .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源于汉代民间歌谣,至六朝而趋于成熟。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与五言诗同为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形式。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排律等。
118 . 泣诗
1.晋王裒字伟元。性纯孝。父母殁后,每读《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语,未尝不三复流涕。事见《晋书.孝友传.王裒》。后遂用为典实。
119 . 求诗
1.指古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间歌谣,供统治者察风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风﹑采诗。 2.谓寻觅诗句。
120 . 绮诗
1.指描写男女爱情的香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