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牛组词
  4. 【牛】结尾能组哪些词

【牛】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奔

    1.战国时燕攻齐﹐围即墨。齐将田单用牛千馀头﹐灌脂束苇于牛尾﹐燃之﹐牛惊﹐突奔燕军﹐燕军大溃。见《史记.田单列传》。 2.地名。在江苏省武进县西。一名奔牛塘﹐又名奔牛堰。传说茅山曾出金牛﹐奔至此﹐故名。

  • 2 . 版筑饭

    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后以之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 3 . 鼻

    1.方言。鼻腔里干结的鼻涕。

  • 4 . 白

    1.白色的牛。 2.见"白牛车"。

  • 5 . 罢

    1.衰老的牛。

  • 6 . 百

    1.众牛。喻巨大的力量。

  • 7 . 仇

    1.古代少数民族名。

  • 8 . 不死

    1.旧时藏族地区的一种高利贷形式,以牛为本贷放给农奴,牛死后仍须付利,故称"不死牛"。

  • 9 . 丙吉问

    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 10 . 鞭

    1.旧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谓之"鞭牛"。

  • 11 . 鞭打快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

  • 12 . 笨

    1.骂人愚笨如牛。

  • 13 . 伯

    1.孔子弟子冉耕的字。《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朱熹集注:"伯牛﹐孔子弟子﹐姓冉﹐名耕。'有疾'﹐先儒以为癞也……'自牖执其手'﹐盖与之永诀也。"后诗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恶疾。 2.古地名。

  • 14 . 笔误作

    1.《晋书.王献之传》:"桓温尝使﹝王献之﹞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后因以"笔误作牛"喻随机应变﹐化拙成巧或持功补过。

  • 15 . 抃

    1.两手拉开相斗的牛。喻有超人勇力。

  • 16 . 犦

    1.即犎牛。

  • 17 . 菜

    1.指专供食用的牛。

  • 18 . 犓

    1.小牛。

  • 19 . 车

    1.指牛车。为旧时交通运载工具。

  • 20 . 村

    1.蠢牛。对文盲的贬称。

  • 21 . 搥

    1.击杀牛。

  • 22 . 槌

    1.谓击杀牛。

  • 23 . 吹大

    1.吹牛,夸口。

  • 24 . 犨

    1.即牦牛。

  • 25 . 春

    1.春日的耕牛。 2.打春用的土牛。旧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

  • 26 . 喘

    1.见"喘月吴牛"。

  • 27 . 喘月吴

    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 28 . 充栋汗

    指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

  • 29 . 吹

    1.夸口,说大话。

  • 30 . 抵

    1.触人的牛。

  • 31 . 帝

    1.古代郊祀时所用之牛。

  • 32 . 玳瑁

    1.毛呈玳瑁色的牛。

  • 33 . 玳

    1.即玳瑁牛。

  • 34 . 斗

    ①也作“牛斗”。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龙光射牛斗之墟。 ②(dòu-)体育竞技活动。古埃及为表演者把牛激怒后将牛压倒在地。古代西班牙则为人与牛斗并将其杀死,现为斗牛士在助手帮助下,利用灵活的动作,对牛边挑逗边把镖投入其颈胛间,直至最后用剑把牛杀死。在中国,部分地区有两牛交角搏斗的游戏。

  • 35 . 从

    1.阉过的牛。

  • 36 . 斗殷

    1.亦作"斗殷牛"。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后遂以"斗殷牛"比喻因病虚而心神恍惚。

  • 37 . 地黄

    1.玩具,用竹筒做成的陀螺,旋转时发出嗡嗡的声音。

  • 38 . 犊

    1.小牛。

  • 39 . 独峰

    1.兽名。

  • 40 . 顶

    1.骨牌的一种玩法。两家或几家轮流出牌,点数相同的一头互相衔接,接不上的人从手里选一张牌扣下,以终局不扣牌或所扣点数最小者为胜。也叫接龙。 2.比喻争持不下或互相冲突。

  • 41 . 独笋

    1.犀牛的别名。

  • 42 . 犎

    1.一种领肉隆起的野牛。亦名封牛﹑峰牛。《尔雅.释畜》"犦牛"晋郭璞注:"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槖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余里。今交州合浦徐闻县出此牛。"《晋书.张骏传》:"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余品。"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汉书.西域传》有犎牛。邓展曰:'脊上有肉鞍如橐驼。'"清龚自珍《论京北可居状》:"如夹山而居山之坳﹐纵可四百丈﹐横四之一﹐可以牧牛﹑羊﹑犎牛。"一说即单峰驼。

  • 43 . 肥

    1.古指养于涤内以供祭祀或食用的牛。涤﹐养祭牲之室。

  • 44 . 风

    1.因雌雄相诱而走失的牛。亦喻毫不相干的事物。

  • 45 . 风马

    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 46 . 峯

    1.即封牛。一种颈上有肉块隆起的大牛。

  • 47 . 封

    1.一种颈上有肉隆起的牛。也叫"峰牛"﹑"犎牛"。

  • 48 . 饭

    1.喂牛,饲养牛。 2.寓不慕爵禄﹐过劳动自适的生活之意。 3.比喻贤才屈身于卑贱之事。语本《管子.小问》:"百里徯,秦国之饭牛者也,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又《吕氏春秋.举难》:"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

  • 49 . 放

    1.把牛散放掉,住其所往。 2.牧牛。

  • 50 . 负

    1.负重之牛。

  • 51 . 耕

    1.耕田用的牛。

  • 52 . 贯斗

    1.谓上通于斗﹑牛星宿间。形容光芒强烈或正气浩然。

  • 53 . 隔山买老

    比喻人办事冒失,没有弄清情况,就轻易决定。

  • 54 . 公

    1.即官牛。 2.复姓。古有公牛哀。见《淮南子.俶真训》。

  • 55 . 汗马

    1.马﹑牛因拉车运书而出汗。形容书极多。

  • 56 . 汗

    1.谓牛运书累得出汗。形容著述或藏书极多。

  • 57 . 牯

    公牛。

  • 58 . 瓜

    1.即蜗牛。

  • 59 . 火

    1.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2.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

  • 60 . 好吹

    1. 喜欢自我吹嘘。

  • 61 . 官

    1.官府饲养的牛。

  • 62 . 归马放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 63 . 宦

    1.阉牛。

  • 64 . 果下

    1.一种矮小的牛。因乘之可行于果树之下,故称。

  • 65 . 海

    1.哺乳动物,多生活在海洋中。形状略像鲸,前肢像鳍,后肢已退化,尾巴圆形,全身光滑无毛,皮厚,灰黑色,有很深的皱纹。以海藻或其他水生食物为食。皮可以制革,脂肪可以炼油。 2.腹足动物,生活在海洋中。成体无壳,体扁,椭圆形,前端有触角一对,呈折叶状。色彩因种而异,多数美丽。

  • 66 . 函

    1.谓能容纳一头牛,指大鼎。

  • 67 . 豪

    1.即牦牛。

  • 68 . 黑

    1.黑色的牛。 2.草花名。 3.李逵体黑力大,故有"黑牛"之称。

  • 69 . 犍

    阉割过的公牛。犍牛比较驯顺,容易驾御,易于肥育。

  • 70 . 稷

    1.古代祭稷神所用的牛。 2.一种体形很小的牛。

  • 71 . 黄

    ①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用来耕地或拉车,肉供食用,皮可以制革。 ②〈方〉指恃力气或利用不正当手法抢购物资以及车票、门票后高价出售而从中取利的人:~党。 ③〈方〉指言而无信的人。

  • 72 . 即墨

    1.战国时,齐将田单固守即墨,收牛千余,利角彩衣,灌脂束苇于尾。夜燃牛尾,牛惊怒,冲溃燕军。见《史记.田单列传》。后用为典实。

  • 73 . 襟裾马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 74 . 角端

    1.古代鲜卑异兽名。状似牛,角在鼻上,故称。

  • 75 . 脚

    1.配种的公牛。

  • 76 . 景升

    1.语出《晋书.桓温传》:"颇闻刘景升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以享军士。"后以"景升牛"比喻愚笨无用之人。

  • 77 . 郊

    1.古帝王郊祭时尚未卜日祭祀的牛。

  • 78 . 裾马襟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亦作“襟裾马牛”。

  • 79 . 荆

    1.《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桓冲镇江陵,正会夕,当烹牛。牛忽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复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殒如雨,遂拜不止。值冲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苟活。

  • 80 . 金

    1.一些县镇﹑山川湖岗之名。旧时各地多有金精化为牛的传说﹐因视为祥瑞﹐故以之为名。 2.古川陕间栈道名。蜀道之南栈﹐旧名金牛峡﹐故自陕西省勉县而西﹐南至四川省剑阁县之剑门关口﹐称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汉中入蜀者﹐必取道于此。

  • 81 . 跨青

    1.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仙去。见《老子化胡经》。因喻指出世学道。

  • 82 . 连

    1.旧以斗宿﹑牛宿连称斗牛,故以"连牛"隐指斗宿。

  • 83 . 駃

    1.行走迅速的牛。

  • 84 . 扛鼎抃

    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 85 . 犂

    1.杂色牛。 2.比喻劣父。 3.耕牛。

  • 86 . 犒

    1.劳军的牛。

  • 87 . 侩

    1.谓从中撮合牛的买卖。东汉王君公隐居,靠侩牛为生,后因用以泛指隐居生活。

  • 88 . 快

    1.负重善行的健牛。

  • 89 . 黎

    1.星宿名。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

  • 90 . 斄

    1.牦牛。

  • 91 . 夔

    1.传说中一种高大的野牛。

  • 92 . 坤

    1.《周易》取物象义,以牛的柔顺和负重载物作为坤卦之象,称为"坤牛"。《易.说卦》:"干为马,坤为牛。"孔颖达疏:"坤为牛,坤象也。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后道教亦因以指至阴之精。

  • 93 . 老

    1.年老的牛。 2.今亦以喻指踏实勤恳为人民服务的人。

  • 94 . 累

    1.交配期的公牛。泛指公牛。

  • 95 . 老黄

    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 96 . 骊

    1.黑色的牛。

  • 97 . 犁

    〈方〉耕牛。

  • 98 . 两骑

    1.一个人骑两头牛,比喻同时依附对立的两方。

  • 99 . 刘表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后因以"刘表牛"谓大而无用之物。

  • 100 . 卖剑买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 101 . 犣

    1.即牦牛。一说犏牛。

  • 102 . 牦

    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反刍家畜。也有野生的。体矮身健,四肢短粗。体毛乌褐色。体侧、颈、胸和腹部密生长毛。主要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耐饥负重,爬山越岭,号称“高原之舟”。野生牦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103 . 牤

    1.方言。公牛。

  • 104 . 马角

    1.马如牛生角。喻无中生有,骗人说谎。

  • 105 . 目无全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 106 . 露白地

    1.驯养日久听人役使的耕牛。佛教用以比喻皈依佛法者。

  • 107 . 留

    1.兽名。即牦牛。

  • 108 . 瘤

    1.牛的一种。形状跟普通牛相似﹐肩上有瘤状突起。力气大﹐用做力畜。肉和乳均可食用。

  • 109 . 磨

    1.转磨之牛。比喻愚鲁。

  • 110 . 猫

    1.即牦牛。

  • 111 . 露地白

    1.见"露白地牛"。

  • 112 . 露地

    1.见"露白地牛"。

  • 113 . 每

    1.小牛。

  • 114 . 马

    1.马和牛。 2.牛马。比喻迫于生活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 115 . 犘

    1.即牦牛。

  • 116 . 猕猴骑土

    比喻职位提升很慢。

  • 117 . 眠

    1.《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后因以"眠牛"喻指风水好或风水好的葬地。

  • 118 . 毛

    1.指祭祀用的活牛。 2.即牦牛。

  • 119 . 旄

    1.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 120 . 髦

    1.即牦牛。髦,通"牦"。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