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吴组词
  4. 【吴】开头能组哪些词

【吴】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泛指吴地。服,王畿以外的地方。 2.吴地的服装。

  • 2 . 富体

    1.唐吴少微﹑富嘉谟文章雅厚雄迈,为时所尚,称"吴富体"。

  • 3 .

    1.春秋吴国的干将剑。亦泛指宝剑。

  • 4 .

    中国神话人物。月宫中的仙人。相传他因学仙有过被谪,令其砍伐月宫中的桂树,但此树随砍随合,总是砍不倒,他只得永远砍伐不止。

  • 5 .

    1.兵器名。吴地所产,故称。亦泛指精良的戈。

  • 6 .

    柬埔寨古都,世界著名文化遗址和游览胜地。9-15世纪是高棉王国都城。主要由吴哥城和吴哥寺组成。共有建筑六百余座,分布在45平方千米的森林中,有石造宫殿、佛寺和宝塔。

  • 7 . 哥寺

    一称“吴哥窟”。印度教、佛教神庙。在柬埔寨暹粒省吴哥古城南郊。建于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后成为其陵寝。主体建筑为三层石砌台基上的五座尖塔。台基每层有饰浮雕的回廊围绕。其建筑和雕刻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 8 .

    1.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

  • 9 . 根越角

    1.原指吴越故地之边陲,后多泛指江浙一带。

  • 10 .

    1.吴人所作的羹。以味美着称。故常用指美味佳肴。

  • 11 .

    1.汉吴汉﹑耿弇的并称。两人助汉光武帝中兴。后以指良臣﹑良将。

  • 12 .

    1.汉上蔡人。文帝时,为河南守,曾荐贾谊为博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乃征为廷尉。"司马贞索隐:"吴,姓也。史失名,故称公。"后因以指政绩突出者。 2.即蜈蚣。

  • 13 . 公台

    1.古台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原为南朝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时所筑之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内,故名。

  • 14 .

    1.指春秋吴王的宫殿。 2.指三国吴主的宫殿。

  • 15 . 宫燕

    1.巢于吴宫之燕。春秋吴都有东西宫。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长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 16 .

    1.亦作"吴钩"。 2.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

  • 17 .

    1.吴地的关隘。指春秋吴国之地。 2.吴地的关隘。指三国吴之故地。

  • 18 .

    1.泰山的峰名。

  • 19 .

    1.指春秋吴王夫差所筑的馆娃宫。遗址在今江苏吴县灵岩山。

  • 20 .

    1.春秋吴公子光,后为国君,即阖庐。

  • 21 . 光剑

    1.吴光,春秋吴公子光。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裁,光使专诸置鱼肠剑于炙鱼中,乘进献之机刺杀王僚,而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即阖庐)。后因以"吴光剑"为谋逆篡位之典。

  • 22 . 广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贫苦农民出身。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发动起义。张楚政权建立后,任假王,率军西征,围攻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后被部将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 23 .

    史学家。浙江义乌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专攻明史,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校任教。194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建国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委。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所写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杂文《三家村札记》等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错误的批判,后被捕入狱,含冤逝世。1978年后被平反昭雪。著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等。

  • 24 . 好山

    1.对清诗人吴乔的雅称。

  • 25 . 鸿

    1.春秋时吴人。其父杀之,以其血涂金,铸成钩,进献吴王。故亦以为钩名。钩,形似剑而曲。后泛指宝剑或利器。

  • 26 . 湖帆

    书画家。初名燕翼,改名万,字东庄,号倩庵、丑d045,书画则署湖帆,江苏吴县人。建国后,任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善画山水,深秀明润。亦画花卉,丰腴妍媚。书法则清隽雅健,工于行草。有《吴湖帆画集》。

  • 27 .

    1.指唐吴道子所画的佛像。

  • 28 .

    1.传说中的人名。即祝融。一说祝融之弟,帝喾之火正,相传死后为火神。

  • 29 .

    1.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 2.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

  • 30 .

    1.吴地的美女。

  • 31 .

    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末出使金,被留,任金翰林待制,知深州。为金初词坛领袖,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从岳父米芾,工于书画。有《东山集》、《东山乐府》。

  • 32 . 祭酒

    1.指吴伟业。诗人,明亡入清,康熙时为国子监祭酒。 2.指吴锡麒。清乾隆进士,工诗词,并以骈文著名,官至国子监祭酒。

  • 33 . 嘉经

    清代诗人。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人。明亡后无意仕进,靠教书为生,一生贫困。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人之一。有《陋轩诗集》。

  • 34 .

    1.吴地所产之铠甲。

  • 35 .

    1.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

  • 36 . 趼人

    即“吴沃尧”。

  • 37 .

    1.宝剑。春秋吴人善铸剑,故称。 2.指春秋吴公子季札之剑。季札过徐,徐君爱其剑,口不敢言。季札心知之,以使上国而未献。及返至徐,则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挂徐君冢树而去,以酬宿昔之心诺。

  • 38 . 健雄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毕业于中央大学。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1957年用实验证明在β衰变(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1963年又实验证实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对弱电统一理论有重要贡献。著有《介子物理学》等。

  • 39 .

    1.吴淞江的别称。 2.县名。属江苏省。

  • 40 .

    1.吴地出产的美锦。常比喻优美诗文。

  • 41 .

    1.即今之南京。

  • 42 . 敬梓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名宦世家,因其叛逆性为乡人不容,移居南京,卖文为生。曾被荐应博学鸿词试,托病不赴。代表作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又能诗文,有《文木山房集》。

  • 43 .

    1.古代吴地所产的绢。以质地轻薄著名。

  • 44 .

    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至奉朝请。通史学,长于诗和骈文。其诗在当时颇有影响,人称“吴均体”。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

  • 45 . 均体

    1.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文章清秀拔俗,时人或仿效之,称"吴均体"。

  • 46 . 郡星郎

    1.吴地杨梅的美称。

  • 47 .

    1.指吴地的美女。古称男曰丁,女曰口。

  • 48 .

    1.大而平的盾。

  • 49 .

    1.蓝草的一种。可做染料。

  • 50 . 冷西

    新闻工作者。广东新会人。1937年在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解放日报》国际部主任、新华社编辑大队政委。1949年后任新华社总编辑、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播电视部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 51 .

    清代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初信佛,后改依天主教,教名西满,曾在澳门任司铎。擅画山水,初学王时敏,晚年成熟作品则沉郁苍秀。为“清六家”之一。又工诗善鼓琴。著有《墨井诗钞》。

  • 52 .

    1.《太平御览》卷八一八引《韩诗外传》:"孔子﹑颜渊登鲁东山望吴昌门,渊曰:'见一匹练,前有生蓝。'子曰:'白马﹑芦蒭也。'"后遂以"吴练"为典实。(1)指白马。唐刘威《伤曾秀才马》诗:"吴练已知随影没,朔风犹想带嘶闻。"(2)吴阊门。代指苏州。清徐晟《春感和舍弟漳州来韵》:"几曾极目观吴练,最是伤心续楚词。"

  • 53 .

    1.汉吴王刘濞与梁孝王刘武的并称。

  • 54 .

    1.古代吴地所产的一种有纹彩的丝织品。以轻薄著名。

  • 55 . 禄贞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湖北云梦人。曾留学日本,参加兴中会。回国后历任清军练兵处监督、新军第六镇统制。武昌起义后,赴滦州策划举兵反清,并联系山西革命军,准备发动北方新军起义。不久,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 56 .

    1.古代吴地所产的绫罗。以轻软着称。

  • 57 .

    1.杨梅。吴地盛产,故称。

  • 58 .

    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瞿安,号霜d044,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秀才。曾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南北词谱》等,另有传奇、杂剧《风洞山》、《苌虹血》等十二种,编选校刻《奢摩他室曲丛》一、二集等。

  • 59 .

    1.汉冀县城门名。在今甘肃甘谷县。 2.指春秋吴都阊门(一作昌门)。 3.指苏州或苏州一带。为春秋吴国故地,故称。 4.见"吴门派"。

  • 60 . 门派

    1.亦省作"吴门"。 2.明代中期中国画流派之一。沈周的学生文征明山水画名盛当时,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王谷祥﹑陆治﹑钱谷等,他们都是苏州府人,因称"吴门派"。在画坛上有重要的地位。

  • 61 . 门卒

    1.见"吴市隐"。

  • 62 .

    1.见"吴下阿蒙"。

  • 63 .

    1.吴地所产之丝绵。亦作"吴棉"﹑"吴绵"。

  • 64 .

    1.见"吴绵"。

  • 65 .

    1.吴地美女。 2.指古代歌妓吴二娘。

  • 66 . 娘曲

    1.古歌曲名。传为古歌妓吴二娘作。

  • 67 .

    1.吴地的水牛。

  • 68 . 牛喘

    1.见"吴牛喘月"。

  • 69 . 牛喘月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 70 .

    1.吴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侬"指吴人。

  • 71 . 侬娇语

    1.见"吴侬软语"。

  • 72 . 侬软语

    1.亦作"吴侬娇语"。 2.形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轻清柔美。

  • 73 .

    1.明朝中晩期代表画派。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派"为首,晩期则推崇"松江派"。松江本属吴地,后人因合称两派为"吴派"。 2.清代经学派系之一。导源于吴中惠周惕而成于惠栋。余萧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都属这一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而旁及史学和文学,以保守汉人学说为主。

  • 74 .

    1.吴人善烹调,故以指精美的肴馔。

  • 75 . 佩孚

    直系军阀首领。山东蓬莱人。曾任北洋军师长、两湖巡阅使、直鲁豫三省巡阅使。1923年残酷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造成二七惨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又联合张作霖,进攻冯玉祥部国民军。1926年在湖北被北伐军击垮。后病死。

  • 76 .

    1.吴地所产的酒。

  • 77 .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卫国人。善用兵,曾为鲁、魏将军,屡立战功。后投楚国,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悼王死,被旧贵族杀害。

  • 78 .

    1.汉吴王濞所铸之钱币。

  • 79 .

    作家。江苏安东(今涟水)人。1933年参加左联。1938年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著有长篇小说《红日》、中短篇小说集《养马的人》等。

  • 80 . 清源

    九段围棋手。中国福州人。1936年加入日本籍,1945年恢复中国籍,1979年再次加入日本籍。1928年赴日本。30年代初与木谷实共同创造“新布局法”。1939-1955年,与日本第一流棋手木谷实、雁金准一、藤泽库之助、桥本宇太郎、岩本薰、坂田荣男、高川格等进行十次“十番棋”对抗,将所有对手降格,因而被誉为“昭和之棋圣”。著有《吴清源全集》、《以文会友》等。

  • 81 . 安王

    1.即春秋伍子胥。

  • 82 .

    1.亦作"吴山"。 2.古地名。即虞坂,在春秋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又称颠軨坂,道狭而险。传说商傅说隐于此。

  • 83 .

    1.大棹,划船工具。一说吴之棹。吴榜即船棹。 2.指船。吴为地名,借指南方。

  • 84 .

    1.吴王刘濞的省称。汉景帝时,刘濞曾发动吴楚等七国之乱,为周亚夫所平。

  • 85 . 拨四

    1.火不思的别名。一种形似琵琶而较狭小的直柄曲颈乐器。

  • 86 . 伯箫

    散文家。山东莱芜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在陕甘宁教育厅任职。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有散文集《羽书》、《北极星》等。

  • 87 .

    1.吴地和蔡地。 2.金诗人吴激﹑蔡松年的并称。详"吴蔡体"。

  • 88 . 蔡体

    1.金吴激﹑蔡松年均工乐府,齐名,时号"吴蔡体"。

  • 89 .

    1.吴地之蚕。吴地盛养蚕,故称良蚕为吴蚕。

  • 90 . 昌硕

    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诸生。清末曾官安东知县。书擅石鼓文,凝练朴茂;画擅花卉,墨饱色酣,浑厚苍劲;篆刻上溯秦汉玺印,又吸取汉魏六朝甓瓦等之长,雄健古拙。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又被推为西泠印社社长。著有《缶庐诗》。

  • 91 .

    1.苏州故城阊门。 2.借指吴地,今苏州一带。

  • 92 . 承恩

    1. (约1500—约1582)。明朝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家庭贫寒。自幼喜爱野言稗史。博览群书。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写成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

  • 93 .

    1.春秋吴国与楚国。 2.泛指春秋吴楚之故地。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 3.指吴地和楚地。比喻不同区域。 4.指汉高祖分封的吴楚诸侯国。

  • 94 . 楚帆

    电影演员。福建泉州人。1932-1966年在香港主演二百五十余部影片,其中以《家》、《春》、《秋》、《寒夜》为著名。曾创办华联影片公司、新潮影片公司。1966年后息影,移居加拿大。

  • 95 . 楚七国之乱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的叛乱。汉初,文帝、景帝因中央政权受到诸侯王国势力的威胁,遂采取削弱诸侯实力的措施。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与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于三个月内平定叛乱。从此诸侯王国势力衰落。

  • 96 . 传玉

    游泳运动员。原籍福建,生于印尼。1953年获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100米仰泳冠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夺得国际比赛冠军的运动员。1954年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00米仰泳和100米蝶泳亚军。同年赴匈牙利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 97 .

    1.吴地的莼羹,以美味着称。晋张翰,吴人,因见秋风起,乃兴莼羹鲈脍之思。后以指故乡风味之食品。见《晋书.文苑传.张翰》。

  • 98 . 大伯

    1.见"吴太伯"。

  • 99 . 大皇帝

    1.指三国吴主孙权。因谥号为"大皇帝",故称。

  • 100 . 带当风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 101 .

    1.传说舜殛鲧所用之刀。 2.泛指宝刀。 3.吴地所产之剪刀。

  • 102 .

    1.吴地小船。 2.喻鱼。

  • 103 . 道子

    唐代画家。后改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官瑕丘县尉,后为唐玄宗召入宫中作画,任内教博士。兼擅人物、山水、鸟兽、草木、台阁,画人像衣褶有飘举之势,号“吴带当风”;又好用焦墨勾线,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为“疏体”代表画家。被尊为画圣。

  • 104 .

    1.汉吴汉﹑邓禹的并称。 2.汉吴王濞和邓通的并称。

  • 105 .

    1.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东汉时的吴郡(今江苏省)。

  • 106 . 殿

    1.即吴宫。指春秋吴王的宫殿。 2.即吴宫。指三国吴主的宫殿。

  • 107 .

    1.吴歌的曲调。其声多缠绵哀怨。

  • 108 .

    1.指春秋吴国的都城。在今之江苏苏州。 2.指三国吴的都城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市。

  • 109 .

    1.吴地的美女。

  • 110 .

    1.吴地少年。 2.对吴人的蔑称。

  • 111 . 二娘

    1.古代歌妓名。

  • 112 . 二娘曲

    1.古歌曲名。为名妓吴二娘作,故称。

  • 113 .

    1.吴之分野。指吴地。

  • 114 .

    1.吴地的疆域。

  • 115 .

    1.犹吴门,指吴地。门外曰趋。 2.见"吴趋曲"。

  • 116 . 趋曲

    1.亦省作"吴趋"。 2.吴地歌曲名。

  • 117 .

    1.即虞渊。

  • 118 .

    1.见"吴儿"。

  • 119 . 人不识越境

    1.谓身处异地,环境生疏。

  • 120 . 仞之

    戏剧教育家,导演。江苏常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大同学院,后任中学教员。1937年后任青鸟剧社、上海剧艺社导演。曾编辑《剧场艺术》月刊。1945年后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教授。建国后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等。曾导演话剧《上海屋檐下》、《名优之死》,影片《乱世风光》、《哑妻》等。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