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地组词
  4. 【地】开头能组哪些词

【地】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方言。马铃薯。

  • 2 .

    1.大地的特征和规律。 2.地下通道。 3.谓技能﹑工作或材料的质量够标准。 4.谓为人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

  • 3 . 道战

    1.依托地道坚持对敌斗争的一种战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敌人残酷"扫荡"的情况下,挖掘地道同敌人进行斗争,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这种斗争形式,对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 4 .

    1.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泽。 2.谓大地赐恩。 3.土地所产之物,指五谷。

  • 5 .

    1.指大地的低凹处。 2.地面之下。

  • 6 . 导弹

    从陆地上发射,攻击陆地上目标的导弹。既可攻击固定目标,也可攻击活动目标。射击范围在几十米至上万千米。

  • 7 . 道道

    真正的,够标准的。

  • 8 .

    1.所在的地方。

  • 9 .

    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其在地下空间中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可用于解决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震研究问题。常通过视电阻率、自然电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

  • 10 .

    1.土地税和劳役税的合称。旧制田赋分夏税﹑秋粮,丁赋有市民﹑乡民﹑富民﹑佃民﹑客民等,区分为上中下则,清代合而为一。 2.指紫花地丁或蒲公英。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紫花地丁》;又《菜二.蒲公英》。 3.即佃户。参见"地客"。

  • 11 .

    1.出租土地的人家。对佃户而言。

  • 12 .

    1.地震。

  • 13 . 动山摧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同“地动山摇”。

  • 14 . 动山摇

    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

  • 15 . 动说

    1.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学说。

  • 16 . 动仪

    1.候风地动仪的简称。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用铜铸造,形如酒樽,顶上有凸起的盖,周围有八个龙头对准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对着龙嘴有八个铜蛤蟆,昂头张嘴,蹲于地上。哪里发生地震,对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嘴里的铜球就落到铜蛤蟆的嘴里。

  • 17 .

    1.在地面下挖成的洞。

  • 18 .

    1.即马铃薯。又叫土豆。

  • 19 .

    1.犹区域,指地面上的某一段。

  • 20 .

    1.即碓。舂米用具。

  • 21 .

    1.古谓大地的耳朵。 2.葛仙米的俗称。藻类。可供食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以四川产者最为著名。 3.一种地衣类植物。可食用。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以湖北﹑安徽两省产量最高。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五.地耳》。

  • 22 .

    ①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地方政府。 ②处所;部位;领域:学校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疼|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地方甚大,战卒甚众,而身死国亡。 ③部分;方面:这话有对的地方|有些地方你欠考虑。 ④地保: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共递一张保呈。 ⑤本地;当地:地方上的老百姓个个拥护李书记。

  • 23 . 方病

    1.经常发生在某一地区的疾病,例如我国东北的克山病。

  • 24 . 方部队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 25 . 方分权

    “中央集权”的对称。单一制国家的一种类型。在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按照全国统一的法律,地方居民自主地组织地方公共机关,自主地处理本地区事务。以英国为典型。

  • 26 . 方官

    1.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如知府﹑知县等。

  • 27 . 方剧

    1.见"地方戏"。

  • 28 . 方民族主义

    曾称“狭隘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内,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是一种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义。

  • 29 . 方色彩

    1.文艺作品中着重描绘某一地区特有的社会习尚﹑风土人情,以至适当采用方言土语等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特色。作品中适当带有地方色彩,有助于形象的描绘,能更生动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生活,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30 . 方时

    以观测地点子午圈为准测定的天文时。由于地球从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位于不同经线上的观测者,同一瞬间的地方时是有差异的。两地地方时之差即为它们的经度之差。

  • 31 . 方税

    在分税制下,按税收收入的所有权和税收管理权限划归地方各级政府征收的税种。参见“分税制”(172页)。

  • 32 . 方戏

    产生或流行在一定地区,用某一方言演唱,具有乡土色彩的戏曲剧种。如川剧、汉剧、秦腔、闽剧、沪剧等。大多数戏曲剧种属地方戏范畴。流行全国、乡土色彩较少的,如京剧,属全国性剧种。

  • 33 . 方性法规

    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制定和颁发的规范性文件。仅对本地区有法律约束力。

  • 34 . 方性植物

    1.又称风土性植物。指多分布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地方的植物。

  • 35 . 方志

    1.即方志。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如县志﹑府志等。

  • 36 . 方主义

    1. 在处理问题时,将本地方的利益放在首位,不顾甚至破坏全局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 37 . 方自治

    1. 地方事务由某个划分的地方政区自己管理(区别于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 38 .

    1.军队的驻地。 2.分封之地;领地。 3.地区,地段。 4.犹地位。 5.犹地步。

  • 39 .

    1.通称"扫帚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多分枝,叶线状披针形,开黄绿色小花,茎可做扫帚。果实叫地肤子,扁圆形,有翅,可入中药。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地肤》。

  • 40 . 肤子

    1.中药名。地肤的果实。性寒,中医用以清湿热,利小便。

  • 41 .

    1.大地的符瑞。 2.宋代为征收田赋而颁发的土地的凭证。

  • 42 .

    1.迷信说法,人世之外,另有世界,设有百官,专管鬼魂死人的,称为地府。又称阴间。

  • 43 . 负海涵

    指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

  • 44 .

    1.犹邻人,住处相近的人。

  • 45 .

    1.犹言内地,腹地。 2.指大地的深处。

  • 46 . 覆天翻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 47 .

    1.即土膏。鸦片的别名。

  • 48 .

    1.亦作"地格"。 2.旧时命相家指人的下颔。谓地阁方圆为福相。

  • 49 .

    1.见"地阁"。

  • 50 .

    1.犹地底。指大地的最低凹处。

  • 51 .

    1.为打地基而预挖的槽沟。

  • 52 .

    1.即司空。古代主管水土和营建工程的官。

  • 53 .

    1.地下的宫殿。特指帝王后妃的墓穴。

  • 54 .

    1.出自土地的贡物﹑赋税。

  • 55 .

    1.地下的水渠,多用来灌溉或排除雨水﹑污水等。 2.指下水道。

  • 56 .

    1.古人谓大地的骨骼,指石。又称"土骨"。 2.枸杞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枸杞﹑地骨皮》。

  • 57 . 骨皮

    1.中药名。枸杞的根皮。

  • 58 .

    1.番薯的别名。也叫甘薯﹑红薯﹑白薯等。

  • 59 .

    1.指险阻之地。 2.道家称足。

  • 60 .

    1.古代六官之一。 2.神名。道家以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

  • 61 .

    1.地震前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光。

  • 62 .

    1.谓面积较大的凹陷地形。 2.地下的孔道或洞穴。

  • 63 .

    “地球科学”的简称。地质、地理、气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学科的总称。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内部(地核、地幔、地壳等)、地球表面的水体、陆地和大气层,以及生物自然地理和生物经济地理等。研究地学,对避免自然灾害、增强人类对自然界的应变能力、开发自然资源、利用自然条件、丰富经济活动、发展社会生产等有重要意义。

  • 64 . 学通论

    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著。自1817年出版第一卷,至1859年作者逝世时共出版了十九卷。这是一部按洲论述世界的著作,但只完成了亚洲和非洲两部分。主要叙述各个区域的自然特征、物产和人口,以及一些历史事件和探险旅行。书中提供的新的区域描述法,对地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65 . 学夏令营

    中小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的地学科技活动。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与探索。以野外活动为主,常涉及山、川、湖、海、石洞、矿产等知识,和旅游联系较密切,是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科学普及活动。

  • 66 .

    1.地窖;地下室。

  • 67 . 窨子

    1.见"地窨"。

  • 68 .

    1.古代术数家谓狗为地厌。

  • 69 .

    1.环绕田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较低的建筑物。

  • 70 .

    1.流星的一种。

  • 71 .

    1.犬的别名。 2.方言。鼢鼠。

  • 72 .

    1.谓大地上所发生的反常怪异之事。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杜预注:"羣物失性。"孔颖达疏:"言其怪异谓之妖。"

  • 73 .

    1.地窖。

  • 74 .

    1.神名。

  • 75 .

    1.即地毯。 2.低等植物的一类。植物体是菌和藻的共生体,种类很多,生长在地面﹑树皮或岩石上,特别能耐干﹑寒。 3.车前草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车前》。

  • 76 . 衣植物

    真菌和藻类共生的一类特殊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被称为“植物界的拓荒先锋”。共生的真菌大多是子囊菌,少数是担子菌,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并包被藻体;共生的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77 .

    1.谓土地之所宜。不同的土质适宜于不同生物的生长。 2.地理之所宜。指地理环境或条件。

  • 78 .

    1.见"地势"。

  • 79 .

    1.大地的边际﹑界限。

  • 80 .

    1.谓隐居于偏僻之地。

  • 81 .

    1.蚯蚓。

  • 82 .

    1.药用植物。中医以根入药,性微寒,功能凉血﹑止血。主治便血﹑血痢和妇女带下﹑血崩等。

  • 83 .

    1.《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地载万物,故比之以车舆,后因称大地为地舆。 2.地理学的旧名。

  • 84 .

    1.指屋宇及其所占的地面。

  • 85 .

    ①某些宗教认为恶人死后灵魂受苦受罚的地方。佛教认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要堕入地狱。基督教则称不信仰耶稣的恶人于末日审判后在地狱受永罚。 ②比喻黑暗而危难的境地。

  • 86 . 狱变相

    旧时比喻社会的黑暗残酷。

  • 87 .

    大面积的区域或范围:地域经济。

  • 88 . 域分工

    又称“劳动地域分工”。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按某一优势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的生产,它是社会劳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是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是地域分工的重要原因,地域分工能够实现的原动力是经济效益。

  • 89 . 圆说

    1.以大地为球形的学说。相传为古希腊人亚诺芝曼德﹑毕达哥拉斯及挨拉托色尼所首创。至16世纪初,葡萄牙人麦哲伦绕地球一周,18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力学理论证明太阳系中各行星之形状,此学说遂为世人所公认。

  • 90 .

    由地理位置上的联系面形成的关系:~政治|~文化。

  • 91 . 远山险

    地处边远,山势险峻。

  • 92 .

    1.指土地的疆域界线。 2.关于割让领土的信约。

  • 93 .

    1.就地挖成的临时炉灶。

  • 94 .

    1.室内铺地的毡。

  • 95 . 掌柜

    1.方言。出租土地的人。

  • 96 .

    1.由政府颁发的证明对土地有所有权的执照。

  • 97 .

    1.古代军事术语。阵地的地理形势。

  • 98 . 阵板

    1.方言。地板。

  • 99 .

    地球表面的振动。分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分为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构造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岩层崩塌陷落造成的塌陷地震。人工地震指工业爆炸、核爆炸等人为方法引起的地震。

  • 100 . 震波

    1.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向四外传播的震动。地震波主要由横波﹑纵波组成。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可以帮助探矿。

  • 101 . 震带

    “地震活动带”的简称。经常发生地震的地理区域,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全球地震活动分布在相对较狭窄的地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横贯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 102 . 震计

    1.见"地震仪"。

  • 103 . 震烈度

    表示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等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通常和震级、震源深度及离震中距离有关。各国采用不同的烈度表,中国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及建筑物的破坏和地表变形情况,从小到大划分为ⅰ~ⅹⅱ烈度。

  • 104 . 震前兆

    震前发生的与地震有内在联系的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地下水位、地电、地磁和动植物反应等异常变化。但因地震前必然要出现的“前兆”尚未确证,故需对地震前兆作综合分析,以便准确作出地震预报。

  • 105 . 震区

    1. 地震时地震波涉及的区域、范围。

  • 106 . 震学

    1.研究地震预报和预防﹑地震成因和分布以及与地震有关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学科。从地震学的研究,还可以获得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理论的推断。

  • 107 . 震仪

    1.亦称"地震计"。 2.测定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可以用来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深度﹑时间和强度等。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天文学家张衡所创制的候风地动仪。

  • 108 . 震预报

    1. 用地震仪或观察自然景物现象的变化得出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报告。

  • 109 . 震站

    1. 设有专门仪器负责观测、记录、预报地震的机构。也叫“地震台”。

  • 110 . 震震级

    1.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释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级也越大。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简称震级。

  • 111 .

    1.土地税。

  • 112 .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指殷代以丑月(夏历十二月)为正月的历法。

  • 113 .

    1.地方的税收。

  • 114 .

    1.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叫"岁阴"。传统用做表示次序的符号。参见"干支"。

  • 115 .

    1.灵芝的一种。古人以芝为瑞草,谓服食可成仙。 2.冬瓜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冬瓜》。

  • 116 .

    1.仙药名。

  • 117 .

    1.古代谓管理农圃的职事。

  • 118 .

    ①个人的居住地点或机关团体的所在地。 ②用以标志数据、指令等存储位置的编号。通常是指寄存器和存储器中各存储单元的编号。

  • 119 .

    1.亦作"地志"。 2.专记地理情况的书。

  • 120 .

    1.指帝王的分封制度。 2.土地制度。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