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陵组词
  4. 【陵】在中间组哪些词

【陵】在中间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暴内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 2 . 安

    1. 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一个小国(现在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庸。如: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战国策·魏策》。

  • 3 . 霸

    1.指汉文帝葬处霸陵所在的高地。

  • 4 . 霸

    1.即霸桥。因灞水西高原上有汉文帝霸陵﹐故称。

  • 5 . 霸伤别

    比喻送客上路,黯然伤怀。

  • 6 . 霸醉尉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

  • 7 . 城

    1.矶名。在湖南省岳阳县东北,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为湘鄂间重要门户,京广铁路经此。

  • 8 . 城

    1.山名。详"城陵矶"。

  • 9 . 东格兰寒流

    北冰洋的寒流。源自北冰洋,沿格陵兰东岸向南流入大西洋。流速较缓,春季多冰山和浮冰。

  • 10 . 东

    1.指长安城东门外大道。唐杜甫《怀灞上游》诗:"怅望东陵道,平矼灞上游。"仇兆鳌注引顾宸曰:"东陵道,即长安城东门,乃秦东陵侯种瓜处。"一说,因长安东门外有汉文帝霸陵而得名。

  • 11 . 东

    1.指汉邵平所种之瓜,味甜美。 2.泛指味美之瓜。

  • 12 . 东

    1.指汉邵平。以种"东陵瓜"而著名。

  • 13 . 风

    1.见"风陵"。

  • 14 . 雕

    1.寓言中的巨鹊。语本《庄子.山木》﹕"庄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

  • 15 . 杜布衣

    1.唐杜甫的自称。

  • 16 . 杜风雨手

    1.指唐杜甫。因其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故称。

  • 17 . 杜风月手

    1.见"杜陵风雨手"。

  • 18 . 杜

    1.指妓女。

  • 19 . 杜

    1.指唐杜甫。

  • 20 . 杜

    1.指唐杜甫。

  • 21 . 杜

    1.指杜陵的老农夫。 2.指唐杜甫。

  • 22 . 杜

    1.指唐杜甫。

  • 23 . 杜

    1.唐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因指破旧的房屋。

  • 24 . 杜野客

    1.唐杜甫的自称。

  • 25 . 杜野老

    1.唐杜甫的自称。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 26 . 杜遗老

    1.指唐杜甫。

  • 27 . 娥

    1.相传为女娲氏掌乐之官。

  • 28 . 格

    丹麦属地。在北美洲东北部,临大西洋和北冰洋。面积21756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一大岛。人口55万(1989年)。首府戈特霍布。全岛4/5在北极圈内,气候严寒。85%的面积被冰层覆盖,冰层平均厚约1500米。居民大多以渔猎为生。农矿业重要。1979年5月实行内部自治。

  • 29 . 阜

    1.汉高祖少子淮南厉王刘长﹐孝文时骄蹇﹐数不奉法﹐以宿怨椎杀辟阳侯审食其﹐诣阙谢罪﹐文帝宽赦不治。长死后﹐帝仍封其子刘安为阜陵侯。事见《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后遂以"阜陵恩"为君王赦父之恩。

  • 30 . 甘

    1.《后汉书.党锢传序》:"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謡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此为士大夫树党之始。后成典实,用以泛指朋党。

  • 31 . 黄

    1.即黄陵庙。

  • 32 . 黄

    1.庙名。传说为舜二妃娥皇﹑女英之庙,亦称二妃庙,在湖南省湘阴县之北。 2.庙名。即黄牛庙。

  • 33 . 黄

    1.民间曲调名。

  • 34 . 广观涛

    广陵:县名。在广陵观看长江的波涛。比喻游兴极佳。

  • 35 . 广

    1.琴曲名。三国魏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谗被害,临刑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絶矣!"见《晋书.嵇康传》。后亦称事无后继﹑已成绝响者为"广陵散"。

  • 36 . 广

    琴曲。三国魏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相传嵇康因不满司马氏专权而被害,临刑前曾索琴弹奏此曲。

  • 37 . 广散绝

    《广陵散》已失传。常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

  • 38 . 广

    1.汉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后即以"广陵涛"称广陵(今扬州)曲江潮。汉时其势浩大,蔚为壮观。尔后势渐杀。唐大历后迄不见。

  • 39 . 海

    1.仓库名。汉吴王濞建。在江苏省泰县东面的海陵。

  • 40 . 海桑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 41 . 韩片石

    比喻少见的好文章。

  • 42 . 韩

    1.俗名七里冈。在河南省安阳市东北。北魏高欢曾于此击败尔朱兆,并建定国寺旌功,由温子升撰作碑文。

  • 43 . 韩

    1.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 44 . 诃

    1.古南海国名。

  • 45 . 诃

    1.酒器名。

  • 46 . 击其犹犹,其与与

    犹犹:犹豫不决的样子;与与:进退不定的样子。趁其犹豫不决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

  • 47 . 迦

    又名《湖海楼词集》。词集。清代陈维崧(号迦陵)作。三十卷。共收四百十六调,一千六百二十九首词。在历代词人中,其作品最多。

  • 48 . 迦毗伽

    1.见"迦陵频伽"。

  • 49 . 迦频伽

    1.梵语的音译。鸟名,意译为好声鸟。佛教传说中的妙禽。

  • 50 . 嘉

    长江上游川江段四大支流之一。源于陕西境内秦岭南部,纵贯四川盆地中部,在重庆汇入长江。长1119千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长江支流中占首位。下游有著名的小三峡。水能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内河航道。

  • 51 . 金

    1.酒名。

  • 52 . 金

    1.即锺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 2.即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 53 . 金王气

    1.今之南京﹐战国时楚威王埋金以镇王气﹐故曰金陵。后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皆建都于此。所谓"金陵王气"即指帝王所在地金陵的祥瑞之气。

  • 54 . 竟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因两人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继承公安派抒写“性灵”的主张,反对拟古,但用字造句故作奇僻,风格幽深孤峭,流于艰涩。

  • 55 . 李

    1.指汉李陵的墓。

  • 56 . 兰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三段,一百三十字或一百三十一字,押仄声韵。

  • 57 . 零

    1.香草名。

  • 58 . 茂刘郎

    1.指汉武帝刘彻。以其陵墓曰茂陵,故称。

  • 59 . 马书树

    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后因以"马陵书树"为神机妙算﹑克敌制胜之典。

  • 60 . 马削树

    1.见"马陵书树"。

  • 61 . 马之战

    战国时,魏惠王于公元前342年派兵攻韩,韩向齐求援。次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出征。孙膑以逐日减灶的办法制造齐兵大量逃亡减员的假象,诱敌追击。孙膑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设伏,一举歼灭魏军主力。从此魏国势衰落。

  • 62 . 平

    1.乐府相和曲名。相传为汉翟义门客所作。王莽立孺子婴为帝,自称假皇帝,后故丞相翟方进子东郡太守义起兵,事败为莽所杀,义门客为作哀歌。原辞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相和曲下》。

  • 63 . 平

    1.即《平陵东》。

  • 64 .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墓中陪葬的兵马俑雕塑群。兵马俑坑在今陕西临潼县东,约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前209年,1974年被发现,1977年就地建立博物馆。陶俑、陶马雕塑与真人、真马等大,组成战车和步、骑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塑造以模制与捏塑结合,再进行彩绘,细节真实,富于质感。

  • 65 . 青粉蝶

    1.《太平寰宇记》卷十四引晋干宝《搜神记》﹕"大夫韩凭取妻美﹐宋康王夺之﹐凭怨王﹐自杀﹐妻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后因以"青陵粉蝶"指离别的妻室。

  • 66 . 青

    1.亦作"青凌台"。 2.李冗《独异志》卷中引晋干宝《搜神记》﹕"宋康王以韩朋妻美而夺之﹐使朋筑青凌台﹐然后杀之。其妻请临丧﹐遂投身而死。王令分埋台左右。"《太平御览》卷一七八引《郡国志》﹕"郓州须昌县有犀丘城青陵台﹐宋王令韩凭筑者。"后因以"青陵台"为咏爱情坚贞的典故。

  • 67 . 日月替

    指逐渐衰落、弛退。

  • 68 . 山

    山陵:比喻尊高,指帝王;崩:倒塌,称皇帝死为崩。比喻帝王的死亡。

  • 69 . 上下替

    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 70 . 寿匍匐

    寿陵:古地名;匍匐:在地上爬。指胡乱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失去了原来的样子。

  • 71 . 寿失步

    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 72 . 十三水库

    1.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因位于明十三陵附近,故名。一九五八年建成,主要建筑物为拦洪大坝。水库周围群山耸翠,有仙人洞等名胜古迹,为京郊著名风景区之一。

  • 73 . 下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

  • 74 . 铜

    在安徽省南部、宁铜铁路终点,滨临长江。1956年设铜官山市,1958年改铜陵市。人口318万(1995年)。有铜陵铜矿,是中国有色冶金工业基地之一。

  • 75 . 五

    1.犹言五陵年少。

  • 76 . 五豪气

    指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 77 . 五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 78 . 五

    1.见"五陵豪气"。

  • 79 . 违强

    避开强暴的,欺凌弱小的。

  • 80 . 王

    1.汉王陵助高祖平天下,封安国侯。为人任气,好直言。高祖以为可继任相国,"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高祖死,吕后欲王诸吕,陵直言不可。后怒,迁陵太傅,陵谢病不朝,七年卒。事见《史记.高祖本纪》﹑《汉书·王陵传》。后以"王陵戆"谓大臣刚直不阿。

  • 81 . 西

    1.见"西泠"。

  • 82 . 西

    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境内。分东、西两段,长42千米;中为宽谷间隔。以滩多水急为特点。峡内的三斗坪为长江三峡工程大坝坝址。

  • 83 . 武

    1.见"武陵源"。

  • 84 . 武

    1.指避世隐居的人。

  • 85 . 武

    1.汉时对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为武陵郡,故名。

  • 86 . 武山脉

    乌江、澧水两河和沅江的分水岭。从贵州东北部延伸到湖南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海拔约1000米。主峰梵净山(2494米)在贵州境内。湖南张家界市境有世界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 87 . 武

    1.见"武陵源"。

  • 88 . 武

    1.见"武陵源"。

  • 89 . 武

    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北段。为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风景区。属张家界市管辖。总面积360平方千米。是一处主要以砂岩峰林地貌和原始次生林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区。景区内山奇水秀,千峰万壑,森林茂密,风景佳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90 . 五英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同“五陵年少”。

  • 91 . 五

    1.汉代五个皇帝陵园所在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的渭北高原上。

  • 92 . 吴蜀夷之战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吴国袭杀蜀将关羽,夺去荆州。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伐吴,由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吴大将陆逊以静制动,在d046亭(今湖北宜都北)用火攻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故。

  • 93 . 湘妃子

    1.即湘妃。

  • 94 . 严

    1.在浙江桐庐县南,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

  • 95 . 信

    1.战国魏安厘王异母弟,名无忌,封信陵君。礼贤下士,有食客三千人。大梁夷门监者侯嬴老而贤明,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家,奉为座上客。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围赵邯郸,赵求救于魏,信陵君用侯嬴计,使如姬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救赵却秦。后留赵十年,归魏,率五国之兵大破秦军,直至函谷关。终因谗毁,为魏王所忌,乃谢病不朝。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 96 . 信

    即“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安fdba王之弟。门下有食客三千。公元前257年,秦攻赵,赵求救于魏,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著有兵法,今佚。

  • 97 . 延季子

    1.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相传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或称谒)﹑馀祭﹑馀眛(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贤,寿梦欲废长立少。季札让不可。寿梦卒,诸樊立,与馀祭﹑馀眜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季札。季札离国赴延陵(一说封于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世称延陵季子。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

  • 98 . 延

    1.汉刘向《新序.节士》载,春秋时延陵季子(吴公子季札)将出访晋国,带宝剑经过徐国,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晋国之使,未即献剑,然心已许之。及使晋返,而徐君已死。于是乃以剑挂徐君墓树而去。后用为不忘故旧的典实。

  • 99 . 延

    1.见"延陵季子"。

  • 100 . 于

    1.即于陵子仲。

  • 101 . 于子终

    1.于陵子仲之字。

  • 102 . 于子仲

    1.战国时隐逸之士。或谓即陈仲子。

  • 103 . 竹

    1.酒名。

  • 104 . 昭六骏

    唐雕塑。即昭陵前的六件骏马浮雕石像,刻于公元637年。六马为唐太宗征战所骑。内“拳毛fd7d”、“飒露紫”两件1914年被盗往美国,“什伐赤”、“青骓”、“特勒骠”、“白蹄乌”四件今存国内。

  • 105 . 子

    1.即子陵滩。

  • 106 . 子

    1.东汉严子陵隐居钓鱼处。在浙江桐庐县南富春山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严子陵钓台,西是宋末谢翱哭文天祥处。

  • 107 . 子

    1.即七里滩。又名七里濑﹑严陵濑。富春江的一段。北岸富春山(严陵山)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

  • 108 . 子

    1.即子陵滩。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