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的文言文意思(古文古汉语解释)
- (1)<形>盛;旺盛。《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 (2)<形>猝然变色。
- (3)<名>粉末,花粉。《齐民要术·饼法》:“干剂于腕上手挽作,勿著勃。”
- (4)<动>争斗。柳宗元《憎王孙文》:“勃诤号,唶唶强强。”
- (5)⑤通“渤”。《汉书·武帝纪》:“东临勃海。”
- (6)⑥通“悖”,乖戾。《淮南子·氾论训》:“为论如此,岂不勃哉。”
勃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示例(常用词语及解释)
【勃谿】争斗,争吵。@@《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
勃的字典解释
勃bó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勃勃作色”)。变色的样子:勃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旺盛,兴起:勃起。勃发。勃蓬。勃bèi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笔画数:9;部首:力;笔顺编号:124552153* 古诗网为您提供勃的文言文意思,勃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勃的文言文意思及用法、例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