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词典
  3. 摇唇鼓舌
yáochúnɡǔshé

摇唇鼓舌

拼音
yáo chún ɡǔ shé
注音
一ㄠˊ ㄔㄨㄣˊ ㄍㄨˇ ㄕㄜˊ
繁体
搖唇鼓舌
五笔
ret dfek fkuc tdd
词性
成语
近义词
大声疾呼鼓唇弄舌鼓唇摇舌花言巧语巧舌如簧
反义词
沉默寡言默不作声默不做声哑口无言
成语
摇唇鼓舌
更新

词语解释

摇唇鼓舌[ yáo chún ɡǔ shé ]

⒈  指卖弄口才,进行游说或煽动。

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庄子·盗跖》

flag one's tops and beat one's tongue; wag one's tongue and speak ill of sb.at his back;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魏书·萧衍传》:“曲体胁肩,摇脣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餘论。”
亦作“摇唇鼓舌”。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高俊入冥》:“又一女反缚,以钳钳其舌。吏曰:‘生前好摇唇鼓舌者。’”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
亦省作“摇脣”、“摇鼓”、“摇唇”。 《北史·尉瑾传》:“好学 吴 人摇脣振足,为人所哂。”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凡封章建议,务更张、喜激昂辈摇鼓捭闔,公悉屏之。”
章炳麟 《文学总略》:“战国 从横之士,抵掌摇唇,亦多积句,是则耦丽之体,适可称职。”

国语辞典

摇唇鼓舌[ yáo chún ɡǔ shé ]

⒈  鼓动嘴唇与舌头。比喻搬弄是非。也作「鼓舌摇唇」、「鼓唇摇舌」、「摇吻鼓舌」。

《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孤本元明杂剧·东篱赏菊·第二折》:「听不上摇唇鼓舌絮叨叨。正良臣佞士难同爵。」

摇唇鼓舌成语解释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