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在中间的成语(共509个)
出口伤人
成语解释:指用恶言恶语辱骂别人。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赵公明大怒:‘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伤人,欺吾太甚!”
众口纷纭
成语解释:纷纭:多而姑乱。
人多嘴杂,议论纷纷。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有口难辩
成语解释:虽然有口;却难以分辩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无处申诉。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难辩,倒被他缠住身子,不好动身。”
信口开河
成语解释: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心口不一
成语解释: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苦口婆心
成语解释: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
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遮个是老婆心。’”
交口称誉
成语解释:交口:大家一齐说;称誉:称扬赞誉。
大家同声称赞。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争欲令我出门下,交口荐誉之。”
异口同辞
成语解释:异:不同。
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绣口锦心
成语解释: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
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成语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冲口而出
成语解释:不加思索;随口说出。多指说话失于检点。
成语出处:宋・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众口难调
成语解释:众人的口味很难调配恰当。比喻难以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调:调理;调配。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极口项斯
成语解释:谓满口赞誉。项斯、唐代诗人,为杨敬之所器重,敬之赠诗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之句。
成语出处:明・袁宏道《与钱象先生》:“仆极口项斯矣。茂苑虽多士,当今无出公右者。”
张口结舌
成语解释: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空口无凭
成语解释:凭:凭证。
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空口无凭的话,门生也不敢朝着老师来说。”
黄口小儿
成语解释: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
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成语出处:唐・许碏《题南岳招仙观壁上》诗:“黄口小儿初学行,唯知日月东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