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中间的成语(共1303个)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成语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 成语出处: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成语解释:秀才:指儒生。 
 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俏皮话・驴辩》:“然则秀才们,看得两卷书,何以便要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成语解释:天视、天听: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可以视听。 
 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指按人民的意愿和喜好办事。- 成语出处:《尚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成语解释:有理到哪儿都行得通,无理到哪儿都不行。指人的言行必须有理可循。 
-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成语解释:负:辜负;休:莫,不要。 
 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指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语解释: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惊天动地- 成语解释:惊:惊动;动:震撼。 
 惊动上天;震动大地。形容声音极大或声势影响极大。-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光天化日- 成语解释:充满阳光的天空;化生万物的太阳。旧时比喻太平盛世;现在形容是非、好坏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场合。 - 成语出处:《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 
- 国色天香- 成语解释: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 成语出处:唐・李濬《松窗杂录》:“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重见天日- 成语解释:重:重新。 
 重新看见天和太阳。比喻摆脱了黑暗困苦的环境;又见到了光明。也作“复见天日”、“重睹天日”、“再见天日”。-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幸天兵得胜,倭贼败亡,我等指望重见天日。” 
- 不见天日- 成语解释:比喻社会黑暗,见不到一点光明。 - 成语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第八卷:“福州之人,以为终世不见天日也,岂料端公赐问。” 
- 重睹天日- 成语解释:比喻脱离黑暗,重见光明。 -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 顶天立地- 成语解释:头顶云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也形容敢作敢为;光明磊落。 -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育王裕禅师法嗣・道场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榔栗,到处行脚。” 
- 洞天福地- 成语解释:道家指神道居处。现喻指名山胜地或非常幽美的环境。 - 成语出处:宋・陈亮《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 
- 翻天覆地- 成语解释:覆;翻过来。使天地换了位置。形容变化巨大;彻底。 -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时,一屋子人,拉这个,扯那个,正闹得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