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在中间的成语(共105个)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成语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成语解释: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 成语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鸡犬相闻- 成语解释:指人烟稠密。 -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鸡犬不宁- 成语解释:宁:安宁。 
 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蜀犬吠日- 成语解释: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 
 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 狂犬吠日- 成语解释:疯狗对着太阳乱叫。比喻坏人自不量力地叫嚣。 -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 粤犬吠雪- 成语解释: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 鸡犬桑麻- 成语解释:形容乡村的安静生活。 -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3回:“又走了一里多路,是一个乡镇了,田里种着菜,篱笆里栽着花,大有‘鸡犬桑麻’光景。” 
- 篱牢犬不入- 成语解释: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 鸡犬不留- 成语解释:连鸡狗都不留下。形容斩尽杀绝或抢掠一空。 -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探马报说沿江上下全是元兵,江阴已经失守,常州已经被屠,常州城内鸡犬不留,知常州府事家铉翁不知去向。” 
- 兔死犬饥- 成语解释: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 狡兔死,良犬烹- 成语解释: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 成语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八三回:“吾闻‘狡兔死而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 声色犬马- 成语解释: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 
 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成语出处:宋・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 鸡犬升天- 成语解释: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 成语出处:东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 鸡犬不惊- 成语解释:连鸡狗都没受到惊扰。形容行军纪律严明;也指相安无事。 - 成语出处:宋・彭龟年《寿张京甲十首(其八)》:“翁见一笑大欢足,鸡犬不惊仁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