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在中间的成语(共176个)
披毛求瑕
成语解释:见“披毛求疵”。
成语出处:《北史・崔浩传》:“是以妄张贼势,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爱毛反裘
成语解释: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
吹毛求瑕
成语解释:同“吹毛求疵”。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擿抉细微,吹毛求瑕。”
吹毛索疵
成语解释:同“吹毛求疵”。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
伐毛换髓
成语解释:削去旧的毛发,换去旧的骨髓。比喻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
成语出处:明・梅鼎祚《昆仑奴》第四折:“你此去伐毛换髓,变姓逃形,我何处会得你着。”
三毛七孔
成语解释:《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屯毛不辨
成语解释:《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成语出处:《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凤毛龙甲
成语解释: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
成语出处:明・袁中道《石浦先生传》:“旧有传奇二种,置于笥中,为鼠子嚼坏,凤毛龙甲,竟不存于世。”
挑毛拣刺
成语解释:故意挑剔毛病。
拿着鸡毛当令箭
成语解释:令箭:古代军队中发布命令时用作作证的箭状物。
比喻把别人随便说的话当作重要依据。成语出处:谁让你这样安排的?~,你好大的胆子! ★李佩甫《羊的门》第十二章
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
成语解释:俗语。比喻少了某人或某种条件,照样能办好事情。
属毛离里
成语解释: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食毛践土
成语解释: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
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披毛求疵
成语解释: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成语出处:《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
批毛求疵
成语解释:犹言吹毛求疵。
成语出处:《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批毛求疵,陷于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