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中间的成语(共431个)
咬文嚼字
成语解释:指过分推敲字句;或讥讽迂腐不达事物;寻章搞句的人。
成语出处:元・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微,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以文会友
成语解释: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一文不名
成语解释: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
形容非常贫困。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膏粱文绣
成语解释: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成语出处: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望文生义
成语解释: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文:文字;语句;义:意义。
成语出处:清・张之洞《輶轩转语・语学》:“不然,空谈臆说,望文生义,即或有理,亦所谓郢书燕说耳。”
缘文生义
成语解释:文:文字,指字面。
只根据字面理解内容,牵强附会,不求甚解。亦作“望文生义”。成语出处:宋・朱熹《答吕子约・论语》:“读书穷理,须认正意,切忌如此缘文生义,附会穿穴。”
高文典册
成语解释: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成语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
高文大册
成语解释:原指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如诏今制诰等。引申为经典性著述。
成语出处:宋・汪藻《序》一时高文大册,悉出其手。”
深文周纳
成语解释: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把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给人硬加罪名。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微文深诋
成语解释: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狱,所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
舞文弄法
成语解释: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条文;法:法律。
歪曲法律条文,舞弊徇私。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
舞文巧诋
成语解释:玩弄文字,诋毁构陷。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
彬彬文质
成语解释: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绣襦记・催子赵试>》:“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不文不武
成语解释: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成语出处:唐・韩愈《泷吏》诗:“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
半文半白
成语解释: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成语出处: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主要的缺点就是古文多,半文半白的味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