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在中间的成语(共293个)
- 恐遭物议- 成语解释:物:这里指人;议:议论。 
 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 睹物伤情- 成语解释:看到东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伤感动情。形容深切的怀念。睹:看见。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今虽年久,尚然记忆。睹物伤情,不觉哀泣。” 
- 睹物思人- 成语解释:睹:看见。 
 看到离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东西;就联想或怀念起这个人。常用于对死者的追思。- 成语出处:唐・斐铏《传奇・颜濬》:“贵妃赠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 触物伤情- 成语解释:触:触动,感动。 
 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惟有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 
- 睹物怀人- 成语解释:睹:看见;怀:想念。 
 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形容深切的怀念。- 成语出处:明・汤显祖《还魂记・忆女》:“睹物怀人,人去物华销尽,道的个仙果难成、名花易殒。” 
- 称物平施- 成语解释:称:通“秤”,计重;施:给予。 
 根据物品的多寡来平均分配。- 成语出处:《周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 民康物阜- 成语解释: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 成语出处: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 
- 博物洽闻- 成语解释: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 博物多闻- 成语解释:博:广博。 
 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指见多识广。-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夜》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 民安物阜- 成语解释:阜:多。 
 社会安定,物资丰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成语出处: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 民胞物与- 成语解释: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 成语出处: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比物属事- 成语解释: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成语出处:汉・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 
- 牵物引类- 成语解释: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 - 成语出处:晋・康法邃《譬喻经>序》:“《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毅,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 
- 博物君子- 成语解释:指博学多识的人。 -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 见物不见人- 成语解释: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