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293个)

  • 一制

    yī wù yī zhì

    成语解释: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这等铜筋铁骨,偏遇着文忠臣,更狠似他,真个一物一制。”

  • 降一

    yī wù xiáng yī wù

    成语解释: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 利用

    fèi wù lì yòng

    成语解释:废物:无用的东西。
    让没有用的东西发挥它的作用。

    成语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浅识者或当誉为废物利用,而其实乃洪水之祸源,可叹。”

  • 不成,两见在

    yī wù bù chéng , liǎng wù xiàn zài

    成语解释:见:通“现”。
    指一件买卖不成功,但双方钱物仍在,没有损失。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2回:“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一物不成,两物见在,没来由杀你做甚么!”

  • 方以类聚,以群分

    fāng yǐ lèi jù , wù yǐ qún fēn

    成语解释: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
    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 兔死狐悲,伤其类

    tù sǐ hú bēi , wù shāng qí lèi

    成语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失败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 不取,失之千里

    jiàn wù bù qǔ , shī zhī qiān lǐ

    成语解释:见:遇到,看见;取:取得;失:失去。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形容不要错失良机。

    成语出处: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呀,道兄差矣!岂不闻见物不取,失之千里,既遇明主,何必远去?”

  • 不知

    yī wù bù zhī

    成语解释: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成语出处:汉・扬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 此志

    bǐ wù cǐ zhì

    成语解释: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
    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成语出处:东汉・贾谊《新书・阶级》:“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谦补注:“物,类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义,则为国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语,正比类此意也。”

  • 居方

    biàn wù jū fāng

    成语解释: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
    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成语出处:《周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 由学

    zhī wù yóu xué

    成语解释:指要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实知》:“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 伤怀

    gǎn wù shāng huái

    成语解释:感:感动;伤怀:伤心。
    因见到某种事物而感动伤心。

  • 大干

    dà gān wù yì

    成语解释: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
    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恐怕他摆出老前辈的架子来,那是大干物议的。”

  • 睥睨

    pì nì wù biǎo

    成语解释: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物表:世俗之外。
    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

    成语出处:《宣和书谱・草书・神仙钟离权》:“文身跣足,欣然而立,睥睨物表。”

  • 抗怀

    kàng huái wù wài

    成语解释:抗:通“亢”,高尚;物:指世俗。
    胸怀高尚,超出尘俗之外。

    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四笔・王逸少为艺所累》:“以抗怀物外,不为人役,故功名成就,无一可言。”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