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中间的成语(共171个)
朱干玉戚
成语解释:干:盾;戚:斧。
朱红的盾牌、玉饰的斧头。原为古时礼器。后也作为仪仗之用。成语出处:《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枕干而寝
成语解释:干:盾。
枕着盾牌睡觉。形容复仇之心急切而坚定。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
一干人犯
成语解释:指罪犯和有关的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油干火尽
成语解释:形容罄尽。
成语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丁生]直赢得两人油干火尽,两人也怕起来。只得忍着性子住了,垂头丧气而别。”
插汉干云
成语解释:持汉:插入河汉;干云:高入云霄。
形容非常高。成语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淆水》:其水南流经鲁阳关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
更待干罢
成语解释:意谓怎肯干休。
口干舌焦
成语解释:见“口燥唇干”。
成语出处:清・刘璋《斩鬼传》第四回:“两个人想来想去,总没个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饿的龌龊口干舌焦,只的问仔细鬼道:‘老弟,我们饥了。我有带来的一包狗粪,请你如何?’”
昼干夕惕
成语解释:日夜勤勉戒慎。语出《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成语出处:语出《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案萤干死
成语解释: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死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成语出处: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虔》:穷乡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蔽日干云
成语解释: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十分高大。
成语出处:唐・张文成《游仙窟》:“于时金台银阙,蔽日干云。”
材优干济
成语解释:指才能优异,有干练的办事能力。
成语出处:《清史稿・高宗纪五》:“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
唇干口燥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成语出处:《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
大干快上
成语解释:用最大的力量干起来,使新的工程尽快上马。
颠倒干坤
成语解释:比喻本领十分高强。
丰干饶舌
成语解释:丰干:也作封干,唐代僧人名;饶舌:多嘴。
不爱说话的人也会多嘴。成语出处:《宋高僧传》第19卷:“二僧笑道:‘丰干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