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中间的成语(共478个)
- 得道多助- 成语解释:指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 -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背道而驰- 成语解释: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 
 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 班荆道故- 成语解释:班:铺开;道:叙说。 
 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布也。” 
- 称兄道弟- 成语解释: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 -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见了同事周老爷一班人,格外显得殷勤,称兄道弟,好不热闹。” 
- 东道主- 成语解释: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成语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解释:以:拿;治:惩处。 
 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 成语出处: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解释: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 成语出处: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仁义道德- 成语解释: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 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 称孤道寡- 成语解释:孤、寡:古代皇帝自称。 
 自封为王。比喻狂妄地以最高统治者自居。- 成语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天子道:‘咱八辈儿称孤道寡。’” 
- 任重道远- 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师道尊严- 成语解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志同道合- 成语解释: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分道扬镳- 成语解释: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 
 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成语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拓跋志传》:“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十二道金牌- 成语解释:金牌:宋代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用的金牌。 
 比喻紧急的命令。- 成语出处:元《宋史・岳飞传》:“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